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活力資訊]糖尿病」標籤的文章

認識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分類:      包括第 1 型糖尿病 ( 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絕對胰島素缺乏 ) 、第 2 型糖尿病 ( 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 ) 、其它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診斷:      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吃進去的含醣類食物,經消化吸收後變成葡萄糖,做為身體的能源。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身體代謝等作用。若體內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導致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超過正常,則可能發生糖尿病。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有以下 4 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 1 項即可診斷糖尿病 ( 前 3 項標準必須要重覆驗證 ) 。 1. 糖化血色素 (HbA1c) ≧ 6.5% 。 2. 空腹血漿血糖≧ 126mg/dL 。 3.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 2 小時血漿血糖≧ 200mg/dL 。 4.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 ( 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 ) 且隨機血漿血糖≧ 200mg/dL 。 三、糖尿病發生的原因:      第 2 型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但肥胖、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懷孕、藥物,也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不是傳染病,不會傳染給別 人,也不會受別人的感染。 四、糖尿病的症狀:      發病初期,多數的病人是沒有症狀,除非做健康檢查,否則不易發現。若沒有控制好,病情會隨時間加重,血糖可能逐漸升高,則可能會有三多 ( 多吃、多喝、多尿 ) 、疲勞、體重減輕、視力模糊、陰部搔癢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五、糖尿病的控制:      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藥物及血糖監測等的配合,並與專業醫療團隊 ( 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等 ) 共同討論執行策略,以達到控制的目標。 成人均衡飲食每日建議量 一、糖尿病人飲食原則~ 1. 均衡攝取各類食物:      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以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等方式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均衡飲食」是指每天適量的攝取六大類食物,即全穀根莖類 ( 主食類 ) 、豆魚肉蛋類、奶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糖尿病飲食...

糖尿病(上)

  中華民國全民健康管理協會      根據資料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突破227萬人,18歲以上的國人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11.8%,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患為最多。      「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但只有少數糖尿病人會有此三多症狀,大多數病人沒有症狀,直到因為長期糖尿病已經造成了身體的變化或已有了併發症後才出現症狀,例如:容易感染、皮膚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減退…等等,甚至有些人是已經中風時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      從上述可得知,定期檢查血糖,預防勝於治療。尤其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定期檢查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1.有家族病史        2.體重過重或肥胖者        3.罹患代謝症候群        4.有糖尿病前期徵候:空腹血糖偏高或葡萄糖失耐        5. 4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        6.曾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或曾經產下超過4000公克的嬰兒          ▶該如何預防糖尿病 ?      1."維持"理想體重      無論是否已罹患糖尿病,體重控制在理想體重範圍是有效改善血糖的方法,並預防代謝症候群以及糖尿病的發生。若有減重問題也可進一步諮詢營養師或減重門診協助。           →成人理想體重為(以BMI分類): BMI ≧18.5~23.9      →注意腰圍: 男生< 90 CM,女生< 80 CM      2.學習並養成正確的飲食觀      平日外食時多選擇蒸、煮、清炒等菜餚,盡量減少油煎油炸、紅燒等...

糖尿病的併發

  中華民國全民健康管理協會      所謂糖尿病,就是細胞不易取得糖分,細胞的能量非常缺乏的疾病。同時,血糖也      呈現極高的狀態。高濃度的糖與蛋白質發生反應所產生的物質,容易引起炎症反應,目前各界正積極地研究此類物質。      因為沒有什麼自覺症狀,所以也不容易確實地治療,於是炎症反應就在身體悄悄地進行著,而引起各種血管障礙。比起糖尿病,其所引發的併發症更為可怕。如:在身體各處,進行著動脈硬化,必須小心 大動脈血管障礙(macroangiopathy) 的腦梗塞或心肌梗塞。此外更常發生的併發症為 微細血管部位的血管障礙(microangiopathy) ,如腎臟病、網膜症、神經障礙等。      腎臟病、網膜症、神經障礙為糖尿病三大併發症。特別是神經障礙,較常在早期被發現。其症狀為手腳麻痺、疼痛、感覺遲鈍,好像在碎石堆上走路般的感覺,睡眠中經常腳抽筋、性功能障礙等。 不飽和脂肪酸 與 新陳代謝的關係      因 GLA 為構成細胞膜的脂肪酸,與細胞膜環境有關連。           如:與細胞膜的柔軟性或受體的顯露,甚至於胰島素的感受性也有很大的關係。           此外,細胞膜的脂肪酸組成,與神經細胞的情報傳達系統有很大的關連,這個事實最近慢慢地被發現。      在國外也有將 GLA 用於治療糖尿病性神經障礙患者,其結果療效良好。 在治療上還是不能忽略了細胞膜這個環節。      還有,若擔心各種血管障礙的可怕性,就更應該補充 GLA ,使細胞與血管保持柔軟性。您或許會聽到以上如此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