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全民健康管理協會
根據資料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突破227萬人,18歲以上的國人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11.8%,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患為最多。
「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但只有少數糖尿病人會有此三多症狀,大多數病人沒有症狀,直到因為長期糖尿病已經造成了身體的變化或已有了併發症後才出現症狀,例如:容易感染、皮膚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減退…等等,甚至有些人是已經中風時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
從上述可得知,定期檢查血糖,預防勝於治療。尤其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定期檢查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1.有家族病史
2.體重過重或肥胖者
3.罹患代謝症候群
4.有糖尿病前期徵候:空腹血糖偏高或葡萄糖失耐
5. 4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
6.曾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或曾經產下超過4000公克的嬰兒
▶該如何預防糖尿病?
1."維持"理想體重
無論是否已罹患糖尿病,體重控制在理想體重範圍是有效改善血糖的方法,並預防代謝症候群以及糖尿病的發生。若有減重問題也可進一步諮詢營養師或減重門診協助。
→成人理想體重為(以BMI分類): BMI ≧18.5~23.9
→注意腰圍: 男生< 90 CM,女生< 80 CM
2.學習並養成正確的飲食觀
平日外食時多選擇蒸、煮、清炒等菜餚,盡量減少油煎油炸、紅燒等高油食物。選擇湯麵、不加肉燥醬汁也是減鹽少油的撇步。
→三少一多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因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的升高,如以燕麥、糙米等取代精製白米飯,加上適量蔬菜。
→隱藏性油脂要小心:如加工肉類~香腸、熱狗、肉鬆,以及丸子、火鍋餃類、西點、蛋糕等等。
→白開水是健康之王:我們體內所有的代謝(包括排毒)都需要"水"的幫助。
若一定要喝飲料,建議選擇無糖,因平日飲食中的澱粉、牛奶及水果都含有人體所需的醣份,很多醬料和烹調方法也都含有糖,所以要避免糖分攝取過多,而且過多的糖在體內可是會轉化成脂肪囤積的唷!
3.增加活動量
當身體瘦體組織增加更能增加熱量的消耗,有助於減重,且運動對保護心血管及改善血糖的代謝都有好處。
當然運動方式和強度須依個人狀況不同而調整,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先從緩和的快走或騎自行車開始,循序漸進。
4.定期健檢
定期的追蹤檢查是必須的,尤其40歲以上每年應有定期的健檢外,平日血壓、血脂及腰圍的監測都是想維持健康者必須留意的。
文/林佩璇 台灣興和營養師 圖/截至「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