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醫學新知]新知報報」標籤的文章

大里仁愛醫院減重代謝手術 趙世晃醫師 採用 胃夾術 效果好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一年一度的胃夾術友回娘家嘍!活動當天邀請胃夾手術術友一同分享減重與血糖改善的心路歷程,互相交流分享減重的過程、互相激勵,了解在控制體重的路上並不孤單,能更有信心達到體重控制的目標,活動當天也邀請胃夾發明人趙世晃醫師為術友加油打氣,營養師也在現場與術友們分享代謝減重手術後的飲食選擇,讓患者可以了解手術後的飲食選擇,無論自備或外食,都可以均衡飲食及聰明地挑選食材,健康的吃、吃對的食物,搭配運動,享瘦美食及生活,維持健康體態。      當日活動現場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黃小姐,在手術前評估的體重高達 136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BMI 為 47 公斤 / 公尺 2 ,達到病態型肥胖的程度,黃小姐表示,最困擾她的除了體重問題之外,還有多囊性卵巢,術後經過了一年半的定期回診追蹤,此次回娘家活動上,黃小姐體重已經減到 84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BMI 已經降到 29 公斤 / 公尺 2 ,總共減了 57 公斤,以前走路時脊椎會痛的問題也改善了,黃小姐開心的說以前的衣服都送給別人了,可以再買漂亮的衣服穿,而且生理期也變得規則了。      另外一位分享手術後轉變的是張先生,張先生確診糖尿病一年後來到減重代謝手術門診求診,當時有服用糖尿病藥物,今年初手術時 BMI32 公斤 / 公尺 2 、糖化血色素 7.1% 、空腹血糖 146mg/dL ,手術後規律的回診並與營養師諮詢飲食型態,今年 11 月回診時, BMI 來到 27 公斤 / 公尺 2 ,空腹血糖為 92mg/dL ,糖化血色素降至 5.8% ,目前已經不需要服用糖尿病藥物。      大里仁愛醫院減重代謝手術是由趙世晃醫師所發明的胃夾,同時合併小腸繞道的一種代謝手術,透過胃夾手術後飲食細嚼慢嚥,及小腸繞道減少熱量的吸收,達到減重並改善血糖,透過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時間快。      大里仁愛醫院減重代謝手術門診趙世晃醫師致詞時表示,造成肥胖的原因不少,引發的代謝性疾病也很多,人數也在每年逐漸攀升;隨著大里仁愛醫院泉生醫療大樓的落成,「糖尿病共治中心」也正式啟用為民眾服務,透過跨團隊的合作、醫療評估及轉介及追蹤,提供給飽受三高及血糖困擾的民眾,完整的醫療資訊及處置,透過內外科攜手合作追蹤血糖變化,希望給病態性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有一個新的選擇。

近百老翁罹癌不放棄 臺中醫院啟動 整合治療翻轉高齡人生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台中一位 99 歲林友茂爺爺,四年前診斷出第三期攝護腺癌,臺中醫院啟動整合照護由泌尿科林明鋒主任級醫師與放射腫瘤科廖志穎主任來進行,討論後決定按照國際標準的癌症治療準則,給予 8 週的放射治療療程與 2 年的抗賀爾蒙療法, 4 年下來,林爺爺持續追蹤檢查無復發與明顯副作用,目前生活品質良好,也曾當選抗癌老頑童,每年還四處出國打羽毛球比賽為國爭光呢 !      泌尿科林明鋒主任說,攝護腺癌是男性長壽病,尤其是好發在高齡化社會,台灣每年約 5000 例攝護腺癌,平均診斷年齡約 74 歲,目前最夯的攝護腺癌治療就屬達文西手術。      放射腫瘤科廖志穎主任說,依據本院 8 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患者診斷平均年齡為 76 歲, 80 歲以上的病人更佔 37% ,且年齡大於 70 歲長者,適合以放射治療八 - 九週的溫和療程,配合現今的高精準影像導航設備,直腸膀胱治療前準備,不但可以提供高達 94% 的控制率,大幅減少直腸與膀胱的慢性副作用達 9.4% ,更是一個兼顧高齡者攝護腺癌的治療療效與安全舒適的選擇。      放射腫瘤科廖志穎主任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尤其是後續追蹤腫瘤時,也得花心力關心癌症治療後所帶來的頻尿、夜尿、心血管、骨頭疏鬆、夜間跌倒等風險都需要一起評估。      臺中醫院是高齡友善醫院,多年來,也以整合醫療建立照護模式,面對高齡癌症患者,需兼顧高齡者的治療療效與生活品質需求,同時必須考量副作用風險,才能夠真正讓高齡長者,在治療後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台中茂盛醫院團隊發表研究成果 論文証明:PRP是不孕婦女新救星!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有些婦女走在不孕療程的最後一關,才發現:因為子宮內膜厚度太薄,使得胚胎欠缺良好的發育環境而導致不孕!到底子宮內膜厚度要多少才好呢?不孕名醫茂盛醫院李茂盛院長指出:婦女要成功受孕,最重要的因素無非是好胚胎 ( 好精子與好卵子能成功結合 ) ,以及婦女子宮內膜厚度要足夠。      到底哪些原因會導致婦女的子宮內膜厚度太薄?臨床上發現主要原因和高危險群如下: 年紀較大:因為年紀大,黃體素不足,月經量減少。 墮胎次數較多:不管是進行是服用藥物流產或是人工流產,都可能會傷到子宮內膜,造成內膜無法增厚,導致不易受孕。 黃體功能不足:當黃體素上升時,內膜才會隨之增厚;如果黃體功能不足,就會讓體內激素不平衡,造成子宮內膜無法增加到 10mm 的厚度。 疾病與其他因素:子宮腔曾經因手術而受傷、子宮內膜異位、子宮息肉、先天性子宮畸形、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等都可能造成子宮內膜厚度太薄。      正常子宮的內膜厚度一般約在 9 至 10mm 之間,最少也不能低於 8mm ,才是能提供胚胎發育成長的子宮環境。茂盛醫院李茂盛院長說明:在檢視超音波圖就可發現,當婦女正值排卵期時,雌激素和卵泡都會增加,於是子宮內膜也開始增厚,這意味著:只要卵子一排出,內膜便準備要好迎接胚胎著床。部分婦女的子宮內膜厚度太薄 ( 小於 7mm) ,就會無法讓胚胎順利著床,就算是著床也很容易流產!因此,如何幫助這群在求子最後一哩路卡關的婦女,是現代生殖醫學上的重要客題。      近年來,醫界發現:原本用在骨科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等病症的「富含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PRP) 注射技術」也開始被有效運用在生殖醫學方面。這是因為血小板帶有生長因子與細胞激素,故將病人血漿中的血小板分離出來,再注入子宮腔,可有效促進內膜組織增生。使用自體 PRP 的好處還有:一來自體血小板不會產生排斥,二來也免去被傳染疾病的風險。      因此,茂盛醫院醫療研究團隊致力研究 PRP 的治療成效機轉,希望幫助因子宮內膜厚度太薄而導致不孕的婦女。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5 月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相關研究,並發表於 20198 年台灣生殖年醫學會。該研究中共有 58 位子宮內膜厚度小於 7mm ,且有 1 次 ( 含 ) 以上不

治療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小兒心臟科表示 以心導管微創關閉技術最佳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是胎兒在媽咪子宮內進行胎兒循環所需的重要捷徑之一,胎兒祇能依賴母親的血液循環,經由動脈導管,將氧氣及營養輸送到胎兒全身的體循環中。      所以每個嬰兒的動脈導管在出生時是開放的,若出生後持續沒有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 PDA )。「開放性動脈導管」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 5%~10% ,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2 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發生率和母親懷孕週數、嬰兒的出生體重成反比。越提早誕生、出生體重越輕的寶寶,發生率就越高。足月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一,早產兒發生率為足月兒的 4 倍,可高至千分之四。在懷孕週數 32 週以上的早產兒,有 20% 有 PDA ;懷孕週數 28 週以下的早產兒,卻有高達 60% 有 PDA 。而開放性動脈導管在出生體重< 2500 公克的新生兒,發生率有 30 %;出生體重< 1750 公克的發生率為 45% ;出生體重< 1000 至 1200 公克的發生率為 70 - 80% 。因開放性動脈導管而導致充血性心衰竭的早產兒當中,出生體重< 1750 公克的發生率為 15% ;出生體重< 1500 公克的發生率更高逹 40 – 50% 。開放性動脈導管雖然很單純,卻是早產兒和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照顧上不樂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因容易引起心衰竭以及其它嚴重的合併症,如肺高壓和肺出血等。      臨床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會先使用內科藥物治療,若無效,早產兒過去治療的唯一方法是開刀由左後側開胸進行動脈導管綁紮手術。傷口面積較大,小病嬰術後疼痛,且留下疤痕。但隨著診斷技術的提升,以及心導管微創關閉技術的進步,臨床上可作為早產兒儘早治療此問題的另一選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心臟科郭業文主任表示黃媽媽懷雙胞胎,懷孕 33 周時早產,哥哥和弟弟出生時體重各別僅 1900 及 1800 公克,這對早產兒在出生後,原本肺部就尚未發育成熟,更加上因「開放性動脈導管」,逐漸有心雜音伴隨呼吸急促,呼吸喘,心臟擴大,肺壓高,三尖辦及二尖辦嚴重逆流,心臟擴大等心臟衰竭的現象,雖經反覆內科藥物治療,以及強心劑、地高辛,利尿劑等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效,且體重發育停滯。經仔細評估並與家屬討論後,各別於出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胸腔重症團隊以軟式氣管鏡治療 創傷小 安全簡便 越南八個月大男嬰氣管嚴重狹窄瀕危 跨海治癒歡喜返家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宋文舉副院長帶領「胸腔重症團隊」,以「軟式氣管鏡」檢查暨治療許多先天氣道異常、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無法脫離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病童,效果優異,曾發表多篇醫學文章,國際知名。日前,一名越南八個月大男嬰 " 小安安 " 罹患氣管嚴重狹窄,在當地求醫無門,生命瀕危,透過國際醫療轉送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就醫,已成功治癒即將返回越南。小安安母親表示,「很感謝宋醫師與團隊用心治療小安安,讓我們有幸福圓滿的家」。      小安安出生於越南胡志明市,為 30 週的早產兒,出生體重 1.4 公斤,罹患氣管狹窄軟化症、左肺塌陷不張、反覆性肺炎及呼吸衰竭,曾先後在越南當地三家兒童醫院接受各式檢查及治療,但都無明顯效益,病況日益惡化,僅依靠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維生,但氣管嚴重狹窄無法改善,生命瀕垂危。      當地越南醫師因慕名宋文舉醫師精湛醫術,聯繫確認可到該院就醫後,經雙方醫療團隊對接,啟動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的國際醫療轉送機制,小安安與父母親在國際醫療人員護送下,從胡志明市搭機飛抵台中機場,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派遣兒科急救團隊陳傑賀醫師至機場接送至兒童重症病房治療。      宋文舉醫師表示,小安安到院後經該院胸腔重症團隊以「軟式氣管鏡」確診為主氣管下段 ( 長度 20 毫米 ) 嚴重狹窄,管徑小於 3 毫米 ( 正常為 8 至 10 毫米 ) 。先後進行氣管擴張術及成功地置入金屬支架 ( 2 支 / 5x17 毫米 ) ,治療「氣管狹窄」的病症;並進行雷射喉部造型術,治療「軟喉症」的問題。術後,小安安呼吸狀況立即有明顯地進步,逐漸脫離氣管插管及呼吸器,並自然順暢地呼吸,近日將出院返回越南。      「很感謝宋醫師!他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小安安母親 Lai 表示,小安安在越南只能靠呼吸器輔助呼吸,肺部發炎感染一直不好,當地醫師說必須剖開胸腔用傳統開刀手術才有辦法治療,她擔心手術風險太高,遲遲不敢在當地醫院治療,好不容易找到台灣的宋文舉醫師及時醫治,才救了小安安的生命,千辛萬苦飛來台灣治療,一切都很值得。      宋文舉醫師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三樓新設置獨立之「兒童軟式氣管鏡中心」,可做各式的氣道檢查暨治療,為國內首創之「兒童氣管鏡檢查治療中心」,目前每個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提醒 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效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26 歲年輕女性小榕,幼年期就三不五時跟媽媽說身體癢,身上常出現紅疹及抓痕,其中頸項、肘窩、膝窩處的皮膚摸起來粗糙 , 醫生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小榕也因異位性皮膚炎搔癢問題睡眠長年受影響,也常因為抓破皮被子血跡斑斑、間接影響專注力與人際關係。尤其季節交替之時變得更嚴重,抗組織胺和藥膏、照光也無法改善,甚至需要使用到類固醇才能減緩。成年後,由於皮膚常反覆發作,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也因為搔抓引起細菌感染,傷口還會有滲出液險些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皮膚外觀影響人際關係、睡眠品質差造成長期疲憊。媽媽表示:「從小到大到處看醫師、使用偏方、購買昂貴的精油及保健食品都沒改善,自責自己怎麼會讓小榕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2011 年 6 月小榕經由診所醫生介紹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門診治療,經由檢驗過敏原﹑接受減敏療法、免疫調節劑治療及自費施打生物製劑,病情漸漸獲得控制,但生物製劑昂貴只施打了兩劑就未再使用所以小榕期盼有更新的生物製劑及臨床試驗來幫忙她。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提醒大家:      異位性皮膚炎是自體免疫失調,小時候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約 5%-10% 的患者會延續到成人期。 治療原則,最重要的是生活型態需健康,避免過敏原,皮膚保濕。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經從傳統的抗組織胺、外用療法,進展到免疫調節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 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主要治療中、重度不易控制的異位性皮膚炎。      給付規範包括:必須先經過照光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藥物的足量治療各 3 個月,而疾病嚴重度( EASI 評分)仍有 20 分且體表面積 30% 以上,才能使用針劑。 更新的藥物陸續發展當中,可留意各大醫院新藥臨床實驗的機會。

越南移工鼻整型失敗厭世 大里仁愛帥醫神救援重建美鼻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鼻整型要小心,一定要慎選合法醫療機構!小容(化名)是一名在工廠上班的越南移工,日前經同鄉介紹到某護膚店花了 10 萬元做鼻整型和雙眼皮手術,術後兩天鼻子卻出現發炎化膿的情形,對方雖然手術拿出鼻內矽膠卻放任她的鼻子持續感染與潰爛,讓她的人生陷入低潮而感到厭世。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張進芳醫師接下「緊急救援」任務,將鼻重建手術的準備期從半年縮短至一個月,「搶時間」重塑美鼻,讓她重展笑顏。      在重建手術前,張進芳醫師發現小容的鼻子出現嚴重鼻攣縮現象,且因嚴重感染潰爛使得鼻背和鼻頭破了兩個洞,宛如被狗啃過一般慘不忍睹。小容垂頭喪氣地說,變成這樣子已有一個多月都不敢出門,希望醫師能救回她的鼻子,這樣的鼻子已經讓她無法再接近人群,甚至沒有勇氣看到鏡子裡的自己。      因整型而導致感染的病患通常要在手術取出填充物後使用強力的抗生素治療,在確定絕對無感染且疤痕組織穩定的狀態下才能做重建手術,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但是張進芳醫師仔細評估小容的狀況,決定展開「神救援」幫她重建自信心,因此先給予小容抗生素治療,予以消炎和消腫,確定感染不再出現,隨即於一個月後進行鼻重建整型手術。      由於小容的鼻子嚴重扭曲變形,疤痕組織很硬而鼻背的皮膚變得很薄,不適合使用假體重建,所以張進芳醫師選用肋軟骨來進行重建,肋軟骨具有材質足夠、傷口小( 2 公分)、支撐力強的優點;手術一共花了四小時,順利重建了小容的鼻背、山根和鼻頭。術後小容對她的新美鼻非常滿意,對人生又重新燃起無限希望。      張進芳醫師說,在非法醫美機構接受整形手術有很大的風險會造成感染,可能原因包含手術器械未徹底消毒無菌、手術過程汙染和術後照護不完善等因素,嚴重的感染會導致鼻攣縮、鼻潰爛等狀況產生。這次鼻整型手術成功關鍵,首先是確保傷口未持續感染,並選擇適當材質進行重建,接著細心做好傷口照護確保復原情況良好。      張進芳醫師表示,民眾在非法醫美機構接受整型手術是承受著很大的風險,亟需相關單位嚴格稽查以保障民眾愛美的安全,若要接受醫美手術,絕對要選擇合格的醫療院所多做比較,除了考慮價格因素,一定要有「安全第一」的觀念。截至 5 月底,包含大里仁愛醫院在內衛福部通過核准全國 168 家實施高風險醫美手術的醫療機構,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確保自

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 罕見!發現胃長四顆息肉全癌變切胃救命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胃長息肉也會發生癌變!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發現八十一歲老婦胃裡長四顆息肉,竟都是癌細胞病灶,罕見病例顛覆傳統胃部惡性腫瘤屬單一病變的思維,還好並未擴散轉移,高國堯醫師手術切胃後,恢復良好並持續追踪。      「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過去經驗胃部息肉以良性為主,一般人並不會太過在意。」高國堯醫師指出,張女士是特別個案,因暴瘦廿公斤身體虛弱,檢查出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的一半。腸胃科醫師胃鏡檢查發現,胃部不同位置共有四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認是惡性腫瘤,高國堯醫師手術後,檢體送病理化驗證實,四顆息肉全部癌變。      高國堯說,胃癌發生通常屬單一性,胃癌腫瘤如果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張女士病情最特別的地方有幾點,包括: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而且四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還沒有擴散轉移。      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胃癌的形態學表現,九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佔一成,大部份情形是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分開的息肉又都是胃癌,機會很低很低,臺中慈濟醫院是第一次發現,開刀是最好的治癒方法。      張女士平時排便出血都當痔瘡,因嚴重貧血才查出罹癌,雖虛弱又已八旬高齡,但病人及家屬都信任醫療團隊,願意放手一搏。高國堯醫師考量病人高齡以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很正常。高國堯醫師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自己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

花百萬治黑色素瘤卻沒效?精準抗癌時代正式來臨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台中一名 48 歲陳姓工程師原有一份人人欽羨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從沒想到人生猶如大轉彎, 2016 年發現自己口腔內有明顯發黑浮腫的腫塊,於他院確診罹患罕見的晚期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已侵犯至頷骨,屬發生率低但惡性度高的皮膚癌。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台灣最常見的黑色素瘤多發生於肢體末端,一般這類型的患者對免疫治療大多有效;然而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尤好發於男性,相對於其他身體部位的黑色素瘤,所佔的比例極低,只有約 0.7% 。      陳先生在接受切除手術後,不到一年又復發轉移至淋巴跟肺部,為了家人積極面對治療的陳先生,曾在他院接受傳統基因檢查,預測出使用標靶治療成效不彰,在他院醫師建議下轉而選擇藥費昂貴的免疫療法,來到烏日林新醫院後繼續接受治療,更為他安排申請新納入健保的免疫療法,及癌症治療指引的標靶藥物建議,光是約 5 次療程的花費至少已經 100 萬以上,三個月後效果卻不見起色,轉移至肺部的腫瘤大小及顆數持續增加。陳先生的頸部腫瘤已經壓迫到喉結和氣管,他喪氣地說:「現在已經腫到連男生喉結都不見了!」最後在醫師與患者討論後,決定接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終於成功找出一線生機!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具有全面性、快速的特點,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進一步說明,檢查方式為利用陳先生治療前腫瘤的組織細胞,作為檢體進行化驗,檢查時間約需三個禮拜,可一次大量篩選檢驗 300 多個基因,找出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再依照此特性,選擇療效佳、副作用低的合適藥物。其中發現有將近 20% 的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帶有 KIT 特殊突變基因,而非 BRAF 的突變基因,可有助醫師及早找到有效對應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更能預測哪一種治療藥物效果不彰,針對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醫療,象徵著精準癌症腫瘤治療時代來臨!換句話說,有了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治療癌症不再只是盲目地投藥, A 藥不行就換 B 藥,換來換去可能都找不到合適的藥物,讓患者白白花錢及走冤枉路。      最後,陳先生在服藥 5 天後,本來壓迫喉結的腫瘤明顯消腫, 6 週後肺部的多顆腫瘤至少減少五成,接下來只要定期回診接受治療,他感動地說:「在輾轉就醫治療的過程中,終於找到適合我的藥物,現在也能摸到我的喉結了!」

茂盛醫院提醒:小嬰兒戴頭盔欲矯正歪斜頭型 先經醫師評估 避免因腦部疾病延誤就醫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日前,一名小嬰兒出生後因睡姿而頭型歪斜,配戴頭盔以矯正頭型,卻因悶熱導致後腦构長熱疹,所幸警覺性高的媽媽立即帶給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診治,才知戴頭盔會防礙小嬰兒正常排汗,讓皮膚發炎、產生熱疹,嚴重的話可能感染金黃色葡蔔球菌,引發敗血症;同時,茂盛醫院兒科王鼎堯醫師也提醒:單純姿勢性頭形異常,不是疾病,也不會影響腦部發育,戴頭盔矯正並非必要,可先做「姿勢矯正」;若要配戴,先請小兒外科、復健科評估,千萬別自行訂製,否則錯戴了,反而會阻礙嬰兒腦部發育,或是延誤腦部疾病的治療黃金期!      這名小嬰兒因為出生後總是睡向同一邊,導致後腦构右側歪斜明顯,四個月大時由媽媽帶去訂製矯正頭形的頭盔,約配載三個多星期,平均每天戴上 15~20 小時之久,晚上也戴著睡覺。不料卻引發後腦构長出一片熱疹,所幸警覺性高的媽媽立即帶給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診治。      鍾醫師表示,新生兒的汗腺發育尚未成熟,排汗功能不如成人,當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時,因為汗管阻塞處長出一粒粒的紅色的熱疹,就是一般人說的汗疹或痱子。還好這位媽媽發現得早,所以小嬰兒的狀況不算嚴重,暫時不需塗抹抗生素,也不需過度清潔 ( 洗頭、擦頭 ) 。只要保持通風、正常排汗,皮膚自然會在 3 至 5 天內好轉;相反地,萬一發炎較為嚴重,傷至皮膚的脂肪層,且有局部細菌感染的情形的話,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以減低金黃色葡萄球菌、 鏈球菌造成的感染機會。否則,嚴重的話恐導可能引發敗血症!還好,媽媽在遵照鍾醫師指示下照顧小嬰兒,所以熱疹很快退去並完全復原。      有鑑於此,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提醒:天熱時要戴頭盔,請在冷氣房內,不吹時就不要戴;更提醒大人不要幫嬰兒包太多的衣服、棉被,或使用不透氣的屁布墊過久,這樣也會導致排不出汗而長熱疹,讓小嬰兒稚嫰的皮膚受到傷害!      原來,這名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後腦构一直偏向右側睡,頭型也漸扁、歪斜。媽媽帶來茂盛醫院兒科打疫苗時曾詢問該怎麼辦?經王鼎堯醫師初步檢查後,認為是單純「姿勢性頭形異常」,並不是「顱縫早閉症」等疾病,也不會影響腦部發育,所以建議先做「姿勢矯正」,就是時常變換嬰兒的睡姿,不要長時間睡同一側。但媽媽說:「我覺得姿勢矯正的效果沒有很明顯,才又問王鼎堯醫師有關頭盔的事,不過他說這個沒有

罕見縱膈腔14公分畸胎瘤 臺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拆彈解危機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女病人因胸悶、胸痛長達半年才求醫,發現罕見畸胎瘤養在縱膈腔達到 14 公分!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醫師聯手像拆炸彈,耗時六小時終於解除大出血危機,順利讓病人解除胸痛還重新獲得大口呼吸的暢快!      33 歲越南籍臺灣媳婦因為胸悶、胸痛就醫,主述是半年前開始胸口悶痛不舒服,本以為是工作勞累,還特地休息幾天,沒想到悶痛沒好,還跟著呼吸不順感覺喘,趕緊來門診看醫生。      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安排電腦斷層檢查,驚見病人心臟正上方縱膈腔長出約 14 公分腫瘤,巨大腫瘤大過心臟,而且壓迫到無名靜脈,正常一公分的血管管徑壓迫到僅剩 0.2 公分。柯志霖看著影像資料:「難怪病人呼吸困難快要喘不過氣。」      接著評估與安排開刀,柯志霖醫師分析,巨大腫瘤侵犯血管機率很高,於是會診心臟外科醫師,一致認為手術摘除腫瘤過程,一旦傷及無名靜脈,可能導致大出血,病人風險很高。醫療團隊商訂治療計畫:摘除腫瘤手術仍以保留完整血管為前提,萬一無法保留,就架一條人工血管取代。      柯志霖指出,無名靜脈是上半身血液回流心臟的主要幹道,占據身體總血液量四分之一,無名靜脈血管阻塞會胸悶、水腫,手術過程中萬一破裂,心臟外科醫師就要立即修補或架設人工血管,防止大出血。      柯志霖醫師採用傳統胸骨鋸開手術,與心臟外科醫師一起協力摘除病灶。還好腫瘤僅壓迫無名靜脈並未侵犯血管。不過,步步為營像拆炸彈的手術,還是耗費六個小時,才順利結束。柯志霖醫師表示,病理化驗結果,巨大腫瘤是充斥著液體、鈣化、囊腫或毛髮等交錯混雜成分組成的畸胎瘤,這是屬於比較少見的縱膈腔腫瘤類型。      縱膈腔是心臟與胸骨之間的空間,柯志霖補充,畸胎瘤生長速度緩慢,不會造成急性壓迫而感到呼吸不順和水腫,等病人身體無法再承受壓迫時才會感覺有症狀,通常這階段腫瘤已經非常巨大,但超過十公分以上還是很少見,所幸畸胎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腫瘤。      病人手術後一周順利出院,定期回診X光追蹤,確認腫瘤已經被完整摘除,病人終於可以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如獲重生。

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引入微創手術 失聰女童雙耳植入 幫忙走出寂靜世界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根據統計,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 0.3%-1% ,以國內每年 20 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灣每年有 600-2000 個新生兒罹患此疾病。此族群當中 3 分之 1 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 200 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嬰幼兒在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會導致語言學習遲滯,進而影響認知、溝通與社交互動發展。由於聽不到而無法模仿、學習說話,病童不能接受一般教育,必須上啟聰學校,終其一生靠手語與外界溝通,不僅是孩子與家長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成年的聽障患者則常感受到孤獨、自卑,其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影響甚鉅,對老年族群而言,更會大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聽覺的產生,是透過「耳蝸」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由腦部接收。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們,絕大多數為耳蝸出了問題,就好比故障的電話無法撥打出去,因此即便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大也無法有效聽見。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來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體外機則類似助聽器,可選擇外掛在耳殼上或用一體成型機藏在頭髮中,除輕便、不影響配戴眼鏡外,隱密性也較高。      對於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且助聽器效果不彰的患者,人工電子耳為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許多病童的家長擔憂麻醉、手術風險,對於接受治療躊躇不決,甚至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相當可惜。有鑒於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自 2018 年 5 月引入微創手術,於不到一年半期間完成一共 46 例人工電子耳手術,患者遍及中彰投與雲嘉南地區,為中部所有醫院之冠,且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為 0% 。其中所有的個案均為超過 90 分貝以上的「極重度聽損」,使用助聽器情況下平均聽力閾值 56.3 分貝,亦即旁人扯開嗓門仍聽不見的程度,對於語句的辨識更是困難。透過人工電子耳適當調校後,可達到聲場檢查下平均 29.8 分貝的表現。及早接受訓練的病童,其語言能力可恢復達 8 至 9 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達到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除了能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成人後才罹病失聰的患者成效更佳,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

糖尿病不受控 7旬嬤左眼「霧煞煞」 竟是視網膜病變惹禍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70 歲李奶奶覺得幾個月前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但眼睛不會痛也不會癢,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不以為意,但之後視力持續惡化,原本有閱報的習慣,也因為看不清楚被迫放棄。      家人發現這個情形,趕緊帶李奶奶就醫。經醫師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奶奶因糖尿病未定期追蹤控制,導致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雙眼視力都退化至僅有 0.2 ,所幸透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合併新陳代謝科積極血糖控制,李奶奶雙眼視力進步至 0.8 ,也讓她再也不敢輕忽糖尿病問題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毓璇表示,患者曾聽聞鄰居因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因此當雙眼視力惡化時,一度懷疑是白內障所致而延遲就醫。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患者兩眼的水晶體僅有輕微白內障,並非造成視力不良主要原因,進一步散瞳檢查才發現,患者雙眼視網膜皆有許多小出血點、脂肪滲漏和黃斑部水腫,為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表現,疑與未妥善控制糖尿病有關。 深入詢問病史,患者自述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卻沒有繼續追蹤,安排抽血後,果然糖化血色素高達 9%( 正常值為 4% 到 6%) ,代表平均血糖超過 200mg/dl( 正常值應在 140mg/dL 以下 ) ,可見糖尿病控制不佳,才會造成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叮嚀老人家務必定期追蹤,以免病情惡化。 黃毓璇介紹,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會造成全身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眼睛視網膜的血管,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民眾 5 至 10 年後,都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 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視力也不會明顯變化,唯有透過眼底篩檢和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若等到患者自覺視力惡化才就診,通常已有中度以上的病變。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先觀察追蹤合併積極血糖控制,中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需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預防惡化,一旦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合併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青光眼,造成視力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恐有失明的危險。 黃毓璇指出,此患者已進展至黃斑部水腫,造成視力惡化,因此安排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所幸經過數個月定期追蹤治療,患者視力大幅進步,也能重拾閱報的樂趣。 黃毓璇提醒,糖尿病病友除了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控制

國醫大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醫師陳彥州 治療馬來西亞四胞胎媽咪產後嚴重腹直肌分離 效果顯著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現年 25 歲來自馬來西亞的朵琳 /Doreen Ching ,在她 20 歲時懷了四胞胎,當時她決定生下所有小孩。朵琳懷孕過程非常辛苦,分娩剖腹時,因為胎盤沾黏子宮壁,差點出現出血性休克。她生產後肚皮嚴重鬆弛,整個腹部腹直肌分離導致嚴重下背痛,難看的妊娠紋讓她心情很沮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彥州表示,患者朵琳生產後除了贅皮和妊娠紋外,還出現腹肌無力、小腹嚴重突出以及下背痛的問題。經檢查發現,朵琳有嚴重的腹直肌分離導致她下背疼痛不堪,所以決定來台接受整形手術。日前陳彥州醫師為朵琳進行腹部整形,手術中發現朵琳的腹直肌分離達 5 公分,腹部筋膜嚴重鬆弛,陳醫師為她切除了 560 克重的皮膚及肚臍整形以及腹直肌縫合 15 公分。手術後第五天,朵琳的下背痛緩解許多,今日預定搭機返馬來西亞。      陳彥州醫師表示,懷孕過程腹內壓力逐漸變大,而腹直肌中線為結締組織,此組織承受不了懷孕期間上升的張力,開始變薄且漸漸分開,因此在腹直肌中間產生很大的空隙,最後產生懷孕後腹直肌分離的病症。      陳彥州醫師指出,腹直肌分離的危險因子包括:多胎,多產,羊水過多,胎兒過大,懷孕時體重上升過多和遺傳等。盛行率根據各國報告在 60~100% 之間。主要症狀為因為腹部核心肌群無法收縮造成小腹突出,外觀看起來還像懷孕一樣,腸子堆積在下腹部,導致消化不良及便秘,長期以來影響到姿勢彎腰駝背及下背痛。腹直肌分離之主要診斷方式為身體檢查時,使用卡尺檢查分離寬度,也可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輔助檢查。      陳彥州醫師說,一般而言,腹直肌分離在 2 公分以下是正常,自然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月,剖腹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半月,開始進行腹部核心肌群的復健運動以縮短恢復期。大部分患者在產後八周內會逐漸緩解,少部分在生產後六個月,仍有腹直肌分離且合併等症狀,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沒有贅皮的患者,可以只做腹直肌縫合處理,有贅皮合併有肚臍變形的患者,則需移除贅皮及肚臍整形,已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與症狀之緩解。

錯誤迷思!近視雷射後不能做白內障手術? 大學眼鏡 AI客製化新科技 不只精準、更安全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祝天祜 、趙秀蘭   / 採訪報導      56 歲的范姜媽媽, 23 年前曾做過近視手術矯正 500 度左右的高度近視,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出現老花症狀,需配戴老花眼鏡才能解決近距離閱讀的問題;但最近戴上老花眼鏡後,使用手機、電腦及閱讀時,覺得吃力、模糊,小字依舊看不清楚,以為是老花加深,至眼科診所做詳細檢查後,發現已有白內障;曾做過近視手術的范姜媽媽擔心無法接受白內障手術,進而影響生活。經過醫生的詳細說明,才了解這兩個手術分別在不同部位施作,讓她放心接受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治療,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問題。      中壢大學眼科林鴻源院長(大學眼科集團白內障暨屈光手術委員會主席)表示,近視雷射矯正是眼睛表面的角膜手術,而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則是眼睛內部的水晶體置換,兩者手術施作部位不同,因此患者可以安心的接受白內障治療。但曾做過近視手術的患者,在治療白內障時,最大的問題則是角膜弧度被改變了,在計算人工水晶體度數時容易產生誤差,影響術後的視覺品質。大學眼科全新引進 ”ORA 術中即時屈光分析系統 (Optiwave Refractive Analysis)” 可串流整套白內障手術計劃,在手術中利用前導波測量患者角膜弧度及散光軸度,精準掌握患者眼睛度數,計算出最佳適用的人工水晶體度數,避免術後殘留散光,給予患者安全、精確的治療品質。      林鴻源補充說明,飛秒白內障手術結合醫學與尖端科技,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可在術前精確定位,減少人為誤差;手術中利用 ORA 術中即時屈光分析系統輔助再次確認病人的屈光度數,並利用高解晰的眼球影像,以數位標量尺定位出病人眼球特徵,降低手動標記及眼球旋轉時可能造成的誤差。於植入人工水晶體時,引導至有效的擺放位置後,串流即時數據反饋病人是否已達到最佳的屈光度數,完善地輔助醫師精確鎖定手術每一個環節。現代人追求較高的視覺品質,量身訂製的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能針對個人的角膜屈光、水晶體霧化程度客製合適的手術方案,同時解決近視或遠視、散光、老花、白內障等五合一問題,讓患者在術後閱讀、使用 3C 、開車等不同距離的日常生活,不需依賴眼鏡,看遠、看中、看近都沒問題。      ALCON 台灣區總經理古世儒表示,大學眼科為兩岸三地知名的眼科集團,全台有 22 家眼科中心,年服務總人次也已逾 70 萬人,在醫療技術及研

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原禎採用改良式翼管神經截斷手術 安全脫離過敏困擾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病人馮先生長年嚴重鼻過敏,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或室內外溫差過大,就會止不住打噴嚏、鼻水流不止,衛生紙團堆滿桌。他告訴醫師使用鼻噴劑或抗過敏藥都完全無法改善,最後連眼睛眼也出現過敏,好像熬夜沒睡好充滿血絲。      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原禎診斷指出,馮先生是因為「翼管神經」受環境刺激,引起嚴重的流鼻水、鼻塞、鼻涕倒流等過敏反應。他解釋,「翼管神經」是從腦神經發出經由鼻翼管通道進入鼻腔的一條神經,粗細約 0.3 到 0.5 公分,負責掌管鼻腔血管擴張、軟顎反應和淚腺。當人體遭遇過敏原,翼管神經就會傳遞訊號,使鼻子發癢、拚命打噴嚏、流鼻水,所以也被稱做「過敏神經」。      許原禎指出,因翼管神經過度反應的過敏病人往往吃藥效果不佳,嚴重過敏症狀也會影響日常工作、讀書與睡眠,臨床上就會對翼管神經進行治療改善。許醫師指出,過去手術器械與內視鏡設備尚未全面發展,翼管神經截斷手術往往會出現無法確實根除病灶的疑慮,且術後引起的乾眼症與臉麻問題等併發症,也讓許多過敏病人望之卻步。      隨著科技進步,許原禎醫師說,目前已可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精準掌握翼管神經位置,藉內視鏡神經勾與微創電燒刀精確截斷翼管神經。比起傳統手術不僅縮小手術範圍,也降低術後出血與乾眼症等併發症,病人住院天數相對較短且不會有術後鼻部腫脹的不舒適,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快很多。許醫師就是運用改良式翼管神經切除手術,順利截斷馮先生的翼管神經,讓他重新找回沒有鼻過敏的新生活。      許原禎醫師提醒,春夏潮濕或秋冬變換的空氣品質都會引起過敏性鼻炎,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鼻過敏症狀,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慢性發炎,也會引起氣喘與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同時會干擾白天工作與唸書的表現及晚上的睡眠品質,不可輕忽。他表示,目前內視鏡翼管神經手術是安全有效解決鼻過敏的治療方式之一,尤其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過敏性鼻炎病人可以思考這個治療方式。

中國醫大附設醫院中醫採用 針灸治療激痛點 打開肌肉打結處改善關節活動度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一名 24 歲的陳先生,上大學後開始勤做重量訓練,身材越練越棒,但運動傷害也隨之產生,包括肌肉疼痛、關節變卡、全身緊繃與疲乏無力等等症狀,導致原本按表操課的重量訓練受到很大的影響。經由中醫針灸科門診用針灸治療身上的 ” 激痛點 ” 後,上述症狀獲得了很大的改善,陳先生又可以重新規律的健身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楊潤指出:近年運動風氣盛行,大量民眾投入球類、健身、慢跑等運動的行列。但許多人運動久了漸漸發現一些運動傷害開始纏繞上身,包括:肌肉疼痛、身體緊繃、關節活動越來越卡等症狀。其實這些都與遍佈全身的「激痛點 (trigger point) 」有很大的關係。 ● 什麼是激痛點      激痛點也就是中醫所謂的 ” 筋結 ” 或 ” 氣結 ” ,成因多為肌肉過度使用與長時間姿勢不良所造成。上述原因會造成肌纖維收縮緊繃,形成一個類似 ” 打結 ” 的循環障礙區域,引起發炎進而產生疼痛。用手觸診可發現因緊繃而變成條索狀的肌肉中,有局部顆粒狀且按壓會引發劇烈疼痛的部位,就是激痛點存在的地方。 ● 激痛點造成肌肉機能退化,嚴重影響運動表現      中醫部針灸科楊潤醫師說,激痛點對肌肉影響非常多,包括肌力、爆發力與肌耐力的下降,還有柔軟度與關節活動降低,甚至運動平衡、協調能力減退,嚴重者還會造成姿勢與骨架異常變形。 ● 如何透過治療減少激痛點      楊潤醫師指出,目前主要治療激痛點的方式為針灸治療,由於治療過程安全且療效迅速,因此不僅在華人圈流行,近年甚至在國外蔚為風潮。楊潤醫師擅長利用針灸治療激痛點,直接用針灸針去 " 打開 ” 這些肌肉 ” 打結 ” 的地方。 ● 針灸治療激痛點主要療效:        1. 降低肌肉疲勞與疼痛感。        2. 放鬆緊張肌纖維、改善身體血液循環。        3. 降低運動傷害程度。        4. 促進肌肉活性、提升運動表現。        5. 改善關節活動度。      針灸科楊潤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健身民眾、校隊成員甚至國手定期來門診針灸減少激痛點,不僅只是治療也能夠提升運動表現,是身體健康的一種保養方式,這和汽車開一定里程數,需要定期進場保養的概念一樣。身體肌肉用久了,也要定期接受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