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提醒 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效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26 歲年輕女性小榕,幼年期就三不五時跟媽媽說身體癢,身上常出現紅疹及抓痕,其中頸項、肘窩、膝窩處的皮膚摸起來粗糙 , 醫生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小榕也因異位性皮膚炎搔癢問題睡眠長年受影響,也常因為抓破皮被子血跡斑斑、間接影響專注力與人際關係。尤其季節交替之時變得更嚴重,抗組織胺和藥膏、照光也無法改善,甚至需要使用到類固醇才能減緩。成年後,由於皮膚常反覆發作,呈現乾燥、脫屑、粗糙、色素沉澱、皮紋明顯及苔癬化,也因為搔抓引起細菌感染,傷口還會有滲出液險些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皮膚外觀影響人際關係、睡眠品質差造成長期疲憊。媽媽表示:「從小到大到處看醫師、使用偏方、購買昂貴的精油及保健食品都沒改善,自責自己怎麼會讓小榕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2011 年 6 月小榕經由診所醫生介紹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門診治療,經由檢驗過敏原﹑接受減敏療法、免疫調節劑治療及自費施打生物製劑,病情漸漸獲得控制,但生物製劑昂貴只施打了兩劑就未再使用所以小榕期盼有更新的生物製劑及臨床試驗來幫忙她。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魏正宗主任提醒大家:      異位性皮膚炎是自體免疫失調,小時候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約 5%-10% 的患者會延續到成人期。 治療原則,最重要的是生活型態需健康,避免過敏原,皮膚保濕。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經從傳統的抗組織胺、外用療法,進展到免疫調節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 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主要治療中、重度不易控制的異位性皮膚炎。      給付規範包括:必須先經過照光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藥物的足量治療各 3 個月,而疾病嚴重度( EASI 評分)仍有 20 分且體表面積 30% 以上,才能使用針劑。 更新的藥物陸續發展當中,可留意各大醫院新藥臨床實驗的機會。

越南移工鼻整型失敗厭世 大里仁愛帥醫神救援重建美鼻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鼻整型要小心,一定要慎選合法醫療機構!小容(化名)是一名在工廠上班的越南移工,日前經同鄉介紹到某護膚店花了 10 萬元做鼻整型和雙眼皮手術,術後兩天鼻子卻出現發炎化膿的情形,對方雖然手術拿出鼻內矽膠卻放任她的鼻子持續感染與潰爛,讓她的人生陷入低潮而感到厭世。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張進芳醫師接下「緊急救援」任務,將鼻重建手術的準備期從半年縮短至一個月,「搶時間」重塑美鼻,讓她重展笑顏。      在重建手術前,張進芳醫師發現小容的鼻子出現嚴重鼻攣縮現象,且因嚴重感染潰爛使得鼻背和鼻頭破了兩個洞,宛如被狗啃過一般慘不忍睹。小容垂頭喪氣地說,變成這樣子已有一個多月都不敢出門,希望醫師能救回她的鼻子,這樣的鼻子已經讓她無法再接近人群,甚至沒有勇氣看到鏡子裡的自己。      因整型而導致感染的病患通常要在手術取出填充物後使用強力的抗生素治療,在確定絕對無感染且疤痕組織穩定的狀態下才能做重建手術,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但是張進芳醫師仔細評估小容的狀況,決定展開「神救援」幫她重建自信心,因此先給予小容抗生素治療,予以消炎和消腫,確定感染不再出現,隨即於一個月後進行鼻重建整型手術。      由於小容的鼻子嚴重扭曲變形,疤痕組織很硬而鼻背的皮膚變得很薄,不適合使用假體重建,所以張進芳醫師選用肋軟骨來進行重建,肋軟骨具有材質足夠、傷口小( 2 公分)、支撐力強的優點;手術一共花了四小時,順利重建了小容的鼻背、山根和鼻頭。術後小容對她的新美鼻非常滿意,對人生又重新燃起無限希望。      張進芳醫師說,在非法醫美機構接受整形手術有很大的風險會造成感染,可能原因包含手術器械未徹底消毒無菌、手術過程汙染和術後照護不完善等因素,嚴重的感染會導致鼻攣縮、鼻潰爛等狀況產生。這次鼻整型手術成功關鍵,首先是確保傷口未持續感染,並選擇適當材質進行重建,接著細心做好傷口照護確保復原情況良好。      張進芳醫師表示,民眾在非法醫美機構接受整型手術是承受著很大的風險,亟需相關單位嚴格稽查以保障民眾愛美的安全,若要接受醫美手術,絕對要選擇合格的醫療院所多做比較,除了考慮價格因素,一定要有「安全第一」的觀念。截至 5 月底,包含大里仁愛醫院在內衛福部通過核准全國 168 家實施高風險醫美手術的醫療機構,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確保自

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 罕見!發現胃長四顆息肉全癌變切胃救命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胃長息肉也會發生癌變!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發現八十一歲老婦胃裡長四顆息肉,竟都是癌細胞病灶,罕見病例顛覆傳統胃部惡性腫瘤屬單一病變的思維,還好並未擴散轉移,高國堯醫師手術切胃後,恢復良好並持續追踪。      「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過去經驗胃部息肉以良性為主,一般人並不會太過在意。」高國堯醫師指出,張女士是特別個案,因暴瘦廿公斤身體虛弱,檢查出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的一半。腸胃科醫師胃鏡檢查發現,胃部不同位置共有四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認是惡性腫瘤,高國堯醫師手術後,檢體送病理化驗證實,四顆息肉全部癌變。      高國堯說,胃癌發生通常屬單一性,胃癌腫瘤如果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張女士病情最特別的地方有幾點,包括: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而且四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還沒有擴散轉移。      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胃癌的形態學表現,九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佔一成,大部份情形是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分開的息肉又都是胃癌,機會很低很低,臺中慈濟醫院是第一次發現,開刀是最好的治癒方法。      張女士平時排便出血都當痔瘡,因嚴重貧血才查出罹癌,雖虛弱又已八旬高齡,但病人及家屬都信任醫療團隊,願意放手一搏。高國堯醫師考量病人高齡以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很正常。高國堯醫師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自己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

花百萬治黑色素瘤卻沒效?精準抗癌時代正式來臨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台中一名 48 歲陳姓工程師原有一份人人欽羨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從沒想到人生猶如大轉彎, 2016 年發現自己口腔內有明顯發黑浮腫的腫塊,於他院確診罹患罕見的晚期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已侵犯至頷骨,屬發生率低但惡性度高的皮膚癌。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台灣最常見的黑色素瘤多發生於肢體末端,一般這類型的患者對免疫治療大多有效;然而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尤好發於男性,相對於其他身體部位的黑色素瘤,所佔的比例極低,只有約 0.7% 。      陳先生在接受切除手術後,不到一年又復發轉移至淋巴跟肺部,為了家人積極面對治療的陳先生,曾在他院接受傳統基因檢查,預測出使用標靶治療成效不彰,在他院醫師建議下轉而選擇藥費昂貴的免疫療法,來到烏日林新醫院後繼續接受治療,更為他安排申請新納入健保的免疫療法,及癌症治療指引的標靶藥物建議,光是約 5 次療程的花費至少已經 100 萬以上,三個月後效果卻不見起色,轉移至肺部的腫瘤大小及顆數持續增加。陳先生的頸部腫瘤已經壓迫到喉結和氣管,他喪氣地說:「現在已經腫到連男生喉結都不見了!」最後在醫師與患者討論後,決定接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終於成功找出一線生機!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具有全面性、快速的特點,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進一步說明,檢查方式為利用陳先生治療前腫瘤的組織細胞,作為檢體進行化驗,檢查時間約需三個禮拜,可一次大量篩選檢驗 300 多個基因,找出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再依照此特性,選擇療效佳、副作用低的合適藥物。其中發現有將近 20% 的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帶有 KIT 特殊突變基因,而非 BRAF 的突變基因,可有助醫師及早找到有效對應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更能預測哪一種治療藥物效果不彰,針對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醫療,象徵著精準癌症腫瘤治療時代來臨!換句話說,有了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治療癌症不再只是盲目地投藥, A 藥不行就換 B 藥,換來換去可能都找不到合適的藥物,讓患者白白花錢及走冤枉路。      最後,陳先生在服藥 5 天後,本來壓迫喉結的腫瘤明顯消腫, 6 週後肺部的多顆腫瘤至少減少五成,接下來只要定期回診接受治療,他感動地說:「在輾轉就醫治療的過程中,終於找到適合我的藥物,現在也能摸到我的喉結了!」

茂盛醫院提醒:小嬰兒戴頭盔欲矯正歪斜頭型 先經醫師評估 避免因腦部疾病延誤就醫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日前,一名小嬰兒出生後因睡姿而頭型歪斜,配戴頭盔以矯正頭型,卻因悶熱導致後腦构長熱疹,所幸警覺性高的媽媽立即帶給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診治,才知戴頭盔會防礙小嬰兒正常排汗,讓皮膚發炎、產生熱疹,嚴重的話可能感染金黃色葡蔔球菌,引發敗血症;同時,茂盛醫院兒科王鼎堯醫師也提醒:單純姿勢性頭形異常,不是疾病,也不會影響腦部發育,戴頭盔矯正並非必要,可先做「姿勢矯正」;若要配戴,先請小兒外科、復健科評估,千萬別自行訂製,否則錯戴了,反而會阻礙嬰兒腦部發育,或是延誤腦部疾病的治療黃金期!      這名小嬰兒因為出生後總是睡向同一邊,導致後腦构右側歪斜明顯,四個月大時由媽媽帶去訂製矯正頭形的頭盔,約配載三個多星期,平均每天戴上 15~20 小時之久,晚上也戴著睡覺。不料卻引發後腦构長出一片熱疹,所幸警覺性高的媽媽立即帶給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診治。      鍾醫師表示,新生兒的汗腺發育尚未成熟,排汗功能不如成人,當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時,因為汗管阻塞處長出一粒粒的紅色的熱疹,就是一般人說的汗疹或痱子。還好這位媽媽發現得早,所以小嬰兒的狀況不算嚴重,暫時不需塗抹抗生素,也不需過度清潔 ( 洗頭、擦頭 ) 。只要保持通風、正常排汗,皮膚自然會在 3 至 5 天內好轉;相反地,萬一發炎較為嚴重,傷至皮膚的脂肪層,且有局部細菌感染的情形的話,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以減低金黃色葡萄球菌、 鏈球菌造成的感染機會。否則,嚴重的話恐導可能引發敗血症!還好,媽媽在遵照鍾醫師指示下照顧小嬰兒,所以熱疹很快退去並完全復原。      有鑑於此,茂盛醫院皮膚科鍾佩宜醫師提醒:天熱時要戴頭盔,請在冷氣房內,不吹時就不要戴;更提醒大人不要幫嬰兒包太多的衣服、棉被,或使用不透氣的屁布墊過久,這樣也會導致排不出汗而長熱疹,讓小嬰兒稚嫰的皮膚受到傷害!      原來,這名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後腦构一直偏向右側睡,頭型也漸扁、歪斜。媽媽帶來茂盛醫院兒科打疫苗時曾詢問該怎麼辦?經王鼎堯醫師初步檢查後,認為是單純「姿勢性頭形異常」,並不是「顱縫早閉症」等疾病,也不會影響腦部發育,所以建議先做「姿勢矯正」,就是時常變換嬰兒的睡姿,不要長時間睡同一側。但媽媽說:「我覺得姿勢矯正的效果沒有很明顯,才又問王鼎堯醫師有關頭盔的事,不過他說這個沒有

罕見縱膈腔14公分畸胎瘤 臺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拆彈解危機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女病人因胸悶、胸痛長達半年才求醫,發現罕見畸胎瘤養在縱膈腔達到 14 公分!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醫師聯手像拆炸彈,耗時六小時終於解除大出血危機,順利讓病人解除胸痛還重新獲得大口呼吸的暢快!      33 歲越南籍臺灣媳婦因為胸悶、胸痛就醫,主述是半年前開始胸口悶痛不舒服,本以為是工作勞累,還特地休息幾天,沒想到悶痛沒好,還跟著呼吸不順感覺喘,趕緊來門診看醫生。      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安排電腦斷層檢查,驚見病人心臟正上方縱膈腔長出約 14 公分腫瘤,巨大腫瘤大過心臟,而且壓迫到無名靜脈,正常一公分的血管管徑壓迫到僅剩 0.2 公分。柯志霖看著影像資料:「難怪病人呼吸困難快要喘不過氣。」      接著評估與安排開刀,柯志霖醫師分析,巨大腫瘤侵犯血管機率很高,於是會診心臟外科醫師,一致認為手術摘除腫瘤過程,一旦傷及無名靜脈,可能導致大出血,病人風險很高。醫療團隊商訂治療計畫:摘除腫瘤手術仍以保留完整血管為前提,萬一無法保留,就架一條人工血管取代。      柯志霖指出,無名靜脈是上半身血液回流心臟的主要幹道,占據身體總血液量四分之一,無名靜脈血管阻塞會胸悶、水腫,手術過程中萬一破裂,心臟外科醫師就要立即修補或架設人工血管,防止大出血。      柯志霖醫師採用傳統胸骨鋸開手術,與心臟外科醫師一起協力摘除病灶。還好腫瘤僅壓迫無名靜脈並未侵犯血管。不過,步步為營像拆炸彈的手術,還是耗費六個小時,才順利結束。柯志霖醫師表示,病理化驗結果,巨大腫瘤是充斥著液體、鈣化、囊腫或毛髮等交錯混雜成分組成的畸胎瘤,這是屬於比較少見的縱膈腔腫瘤類型。      縱膈腔是心臟與胸骨之間的空間,柯志霖補充,畸胎瘤生長速度緩慢,不會造成急性壓迫而感到呼吸不順和水腫,等病人身體無法再承受壓迫時才會感覺有症狀,通常這階段腫瘤已經非常巨大,但超過十公分以上還是很少見,所幸畸胎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腫瘤。      病人手術後一周順利出院,定期回診X光追蹤,確認腫瘤已經被完整摘除,病人終於可以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如獲重生。

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引入微創手術 失聰女童雙耳植入 幫忙走出寂靜世界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根據統計,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 0.3%-1% ,以國內每年 20 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灣每年有 600-2000 個新生兒罹患此疾病。此族群當中 3 分之 1 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 200 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嬰幼兒在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會導致語言學習遲滯,進而影響認知、溝通與社交互動發展。由於聽不到而無法模仿、學習說話,病童不能接受一般教育,必須上啟聰學校,終其一生靠手語與外界溝通,不僅是孩子與家長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成年的聽障患者則常感受到孤獨、自卑,其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影響甚鉅,對老年族群而言,更會大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聽覺的產生,是透過「耳蝸」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由腦部接收。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們,絕大多數為耳蝸出了問題,就好比故障的電話無法撥打出去,因此即便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大也無法有效聽見。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來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體外機則類似助聽器,可選擇外掛在耳殼上或用一體成型機藏在頭髮中,除輕便、不影響配戴眼鏡外,隱密性也較高。      對於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且助聽器效果不彰的患者,人工電子耳為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許多病童的家長擔憂麻醉、手術風險,對於接受治療躊躇不決,甚至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相當可惜。有鑒於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自 2018 年 5 月引入微創手術,於不到一年半期間完成一共 46 例人工電子耳手術,患者遍及中彰投與雲嘉南地區,為中部所有醫院之冠,且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為 0% 。其中所有的個案均為超過 90 分貝以上的「極重度聽損」,使用助聽器情況下平均聽力閾值 56.3 分貝,亦即旁人扯開嗓門仍聽不見的程度,對於語句的辨識更是困難。透過人工電子耳適當調校後,可達到聲場檢查下平均 29.8 分貝的表現。及早接受訓練的病童,其語言能力可恢復達 8 至 9 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達到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除了能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成人後才罹病失聰的患者成效更佳,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