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疸、茶色尿、背痛、體重減輕、消瘦!小心胰臟癌上身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兼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彭正明表示,目前台灣胰臟癌發生率,都在男、女性癌症排行第13位;以死亡率來看,男生是第8位,女生是第6位。雖然胰臟癌的發生率不如遙遙領先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癌症,但根據103年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初診斷的胰臟癌人口有2108人,死亡人口卻高達1890人,每年發生率增加2.78%,每年死亡率增加5.11%,且發生人數及死亡人數統計曲線相當逼近,顯示胰臟癌的治療的困難性。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國內胰臟癌人口確診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以往多是45至70歲左右確診,男女比約1.5~2: 1, 但彭正明主任最近就收治1名24歲女性上班族,沒有家族病史,因反覆莫名肚子痛就醫,深入檢查發現胰臟尾端長了一顆約11x10公分的腫瘤,幸好發現得早,為第一期胰臟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已經超過一年半未見復發。

 

至於手術方式應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

     彭正明主任表示,傳統開腹手術會在身上造成約20公分的傷口,傷口會帶來術後疼痛及沾黏風險;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但內視鏡本身的轉動角度有限,難以在手術區進行高難度的組織縫合。


    相較之下,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有7個關節角,可靈活旋轉540度,配合機器人單孔胰臟腫瘤切除手術,只要透過一個約4-5公分的傷口,就能進行胰臟腫瘤切除及組織縫合,不僅傷口比一般手術更小,也能減輕術後疼痛、降低感染風險和減少住院天數,預後效果極佳。


    然而,彭正明主任也提醒,治療胰臟癌,手術切除只是一個過程,後續還要加入化學藥物的治療,才能打破胰臟癌的治療困境,降低復發率且延長病人存活期。依據第三期臨床試驗NAPOLI-1顯示使用二線藥物合併營養及免疫治療於末期胰臟癌患者1年存活率高達26%,降低死亡風險33%; 成為末期胰臟癌治療的一大突破。因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成立 以『”胰帶胰路”,”點燃胰腺希望”』 持續關懷胰臟癌的病患;給予全方位且多團隊的治療。彭正明主任呼籲民眾,平日多注意身體的變化,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發現胰臟腫瘤,應在醫師評估下盡快接受適當的手術及藥物治療,才能避免癌細胞擴散造成嚴重的健康危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