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糖尿病不受控 7旬嬤左眼「霧煞煞」 竟是視網膜病變惹禍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70 歲李奶奶覺得幾個月前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但眼睛不會痛也不會癢,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不以為意,但之後視力持續惡化,原本有閱報的習慣,也因為看不清楚被迫放棄。      家人發現這個情形,趕緊帶李奶奶就醫。經醫師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奶奶因糖尿病未定期追蹤控制,導致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雙眼視力都退化至僅有 0.2 ,所幸透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合併新陳代謝科積極血糖控制,李奶奶雙眼視力進步至 0.8 ,也讓她再也不敢輕忽糖尿病問題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毓璇表示,患者曾聽聞鄰居因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因此當雙眼視力惡化時,一度懷疑是白內障所致而延遲就醫。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患者兩眼的水晶體僅有輕微白內障,並非造成視力不良主要原因,進一步散瞳檢查才發現,患者雙眼視網膜皆有許多小出血點、脂肪滲漏和黃斑部水腫,為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表現,疑與未妥善控制糖尿病有關。 深入詢問病史,患者自述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卻沒有繼續追蹤,安排抽血後,果然糖化血色素高達 9%( 正常值為 4% 到 6%) ,代表平均血糖超過 200mg/dl( 正常值應在 140mg/dL 以下 ) ,可見糖尿病控制不佳,才會造成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叮嚀老人家務必定期追蹤,以免病情惡化。 黃毓璇介紹,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會造成全身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眼睛視網膜的血管,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民眾 5 至 10 年後,都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 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視力也不會明顯變化,唯有透過眼底篩檢和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若等到患者自覺視力惡化才就診,通常已有中度以上的病變。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先觀察追蹤合併積極血糖控制,中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需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預防惡化,一旦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合併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青光眼,造成視力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恐有失明的危險。 黃毓璇指出,此患者已進展至黃斑部水腫,造成視力惡化,因此安排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所幸經過數個月定期追蹤治療,患者視力大幅進步,也能重拾閱報的樂趣。 黃毓璇提醒,糖尿病病友除了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控制

國醫大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醫師陳彥州 治療馬來西亞四胞胎媽咪產後嚴重腹直肌分離 效果顯著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現年 25 歲來自馬來西亞的朵琳 /Doreen Ching ,在她 20 歲時懷了四胞胎,當時她決定生下所有小孩。朵琳懷孕過程非常辛苦,分娩剖腹時,因為胎盤沾黏子宮壁,差點出現出血性休克。她生產後肚皮嚴重鬆弛,整個腹部腹直肌分離導致嚴重下背痛,難看的妊娠紋讓她心情很沮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彥州表示,患者朵琳生產後除了贅皮和妊娠紋外,還出現腹肌無力、小腹嚴重突出以及下背痛的問題。經檢查發現,朵琳有嚴重的腹直肌分離導致她下背疼痛不堪,所以決定來台接受整形手術。日前陳彥州醫師為朵琳進行腹部整形,手術中發現朵琳的腹直肌分離達 5 公分,腹部筋膜嚴重鬆弛,陳醫師為她切除了 560 克重的皮膚及肚臍整形以及腹直肌縫合 15 公分。手術後第五天,朵琳的下背痛緩解許多,今日預定搭機返馬來西亞。      陳彥州醫師表示,懷孕過程腹內壓力逐漸變大,而腹直肌中線為結締組織,此組織承受不了懷孕期間上升的張力,開始變薄且漸漸分開,因此在腹直肌中間產生很大的空隙,最後產生懷孕後腹直肌分離的病症。      陳彥州醫師指出,腹直肌分離的危險因子包括:多胎,多產,羊水過多,胎兒過大,懷孕時體重上升過多和遺傳等。盛行率根據各國報告在 60~100% 之間。主要症狀為因為腹部核心肌群無法收縮造成小腹突出,外觀看起來還像懷孕一樣,腸子堆積在下腹部,導致消化不良及便秘,長期以來影響到姿勢彎腰駝背及下背痛。腹直肌分離之主要診斷方式為身體檢查時,使用卡尺檢查分離寬度,也可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輔助檢查。      陳彥州醫師說,一般而言,腹直肌分離在 2 公分以下是正常,自然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月,剖腹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半月,開始進行腹部核心肌群的復健運動以縮短恢復期。大部分患者在產後八周內會逐漸緩解,少部分在生產後六個月,仍有腹直肌分離且合併等症狀,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沒有贅皮的患者,可以只做腹直肌縫合處理,有贅皮合併有肚臍變形的患者,則需移除贅皮及肚臍整形,已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與症狀之緩解。

錯誤迷思!近視雷射後不能做白內障手術? 大學眼鏡 AI客製化新科技 不只精準、更安全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祝天祜 、趙秀蘭   / 採訪報導      56 歲的范姜媽媽, 23 年前曾做過近視手術矯正 500 度左右的高度近視,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出現老花症狀,需配戴老花眼鏡才能解決近距離閱讀的問題;但最近戴上老花眼鏡後,使用手機、電腦及閱讀時,覺得吃力、模糊,小字依舊看不清楚,以為是老花加深,至眼科診所做詳細檢查後,發現已有白內障;曾做過近視手術的范姜媽媽擔心無法接受白內障手術,進而影響生活。經過醫生的詳細說明,才了解這兩個手術分別在不同部位施作,讓她放心接受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治療,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問題。      中壢大學眼科林鴻源院長(大學眼科集團白內障暨屈光手術委員會主席)表示,近視雷射矯正是眼睛表面的角膜手術,而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則是眼睛內部的水晶體置換,兩者手術施作部位不同,因此患者可以安心的接受白內障治療。但曾做過近視手術的患者,在治療白內障時,最大的問題則是角膜弧度被改變了,在計算人工水晶體度數時容易產生誤差,影響術後的視覺品質。大學眼科全新引進 ”ORA 術中即時屈光分析系統 (Optiwave Refractive Analysis)” 可串流整套白內障手術計劃,在手術中利用前導波測量患者角膜弧度及散光軸度,精準掌握患者眼睛度數,計算出最佳適用的人工水晶體度數,避免術後殘留散光,給予患者安全、精確的治療品質。      林鴻源補充說明,飛秒白內障手術結合醫學與尖端科技,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可在術前精確定位,減少人為誤差;手術中利用 ORA 術中即時屈光分析系統輔助再次確認病人的屈光度數,並利用高解晰的眼球影像,以數位標量尺定位出病人眼球特徵,降低手動標記及眼球旋轉時可能造成的誤差。於植入人工水晶體時,引導至有效的擺放位置後,串流即時數據反饋病人是否已達到最佳的屈光度數,完善地輔助醫師精確鎖定手術每一個環節。現代人追求較高的視覺品質,量身訂製的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能針對個人的角膜屈光、水晶體霧化程度客製合適的手術方案,同時解決近視或遠視、散光、老花、白內障等五合一問題,讓患者在術後閱讀、使用 3C 、開車等不同距離的日常生活,不需依賴眼鏡,看遠、看中、看近都沒問題。      ALCON 台灣區總經理古世儒表示,大學眼科為兩岸三地知名的眼科集團,全台有 22 家眼科中心,年服務總人次也已逾 70 萬人,在醫療技術及研

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原禎採用改良式翼管神經截斷手術 安全脫離過敏困擾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病人馮先生長年嚴重鼻過敏,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或室內外溫差過大,就會止不住打噴嚏、鼻水流不止,衛生紙團堆滿桌。他告訴醫師使用鼻噴劑或抗過敏藥都完全無法改善,最後連眼睛眼也出現過敏,好像熬夜沒睡好充滿血絲。      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原禎診斷指出,馮先生是因為「翼管神經」受環境刺激,引起嚴重的流鼻水、鼻塞、鼻涕倒流等過敏反應。他解釋,「翼管神經」是從腦神經發出經由鼻翼管通道進入鼻腔的一條神經,粗細約 0.3 到 0.5 公分,負責掌管鼻腔血管擴張、軟顎反應和淚腺。當人體遭遇過敏原,翼管神經就會傳遞訊號,使鼻子發癢、拚命打噴嚏、流鼻水,所以也被稱做「過敏神經」。      許原禎指出,因翼管神經過度反應的過敏病人往往吃藥效果不佳,嚴重過敏症狀也會影響日常工作、讀書與睡眠,臨床上就會對翼管神經進行治療改善。許醫師指出,過去手術器械與內視鏡設備尚未全面發展,翼管神經截斷手術往往會出現無法確實根除病灶的疑慮,且術後引起的乾眼症與臉麻問題等併發症,也讓許多過敏病人望之卻步。      隨著科技進步,許原禎醫師說,目前已可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精準掌握翼管神經位置,藉內視鏡神經勾與微創電燒刀精確截斷翼管神經。比起傳統手術不僅縮小手術範圍,也降低術後出血與乾眼症等併發症,病人住院天數相對較短且不會有術後鼻部腫脹的不舒適,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快很多。許醫師就是運用改良式翼管神經切除手術,順利截斷馮先生的翼管神經,讓他重新找回沒有鼻過敏的新生活。      許原禎醫師提醒,春夏潮濕或秋冬變換的空氣品質都會引起過敏性鼻炎,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鼻過敏症狀,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慢性發炎,也會引起氣喘與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同時會干擾白天工作與唸書的表現及晚上的睡眠品質,不可輕忽。他表示,目前內視鏡翼管神經手術是安全有效解決鼻過敏的治療方式之一,尤其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過敏性鼻炎病人可以思考這個治療方式。

中國醫大附設醫院中醫採用 針灸治療激痛點 打開肌肉打結處改善關節活動度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一名 24 歲的陳先生,上大學後開始勤做重量訓練,身材越練越棒,但運動傷害也隨之產生,包括肌肉疼痛、關節變卡、全身緊繃與疲乏無力等等症狀,導致原本按表操課的重量訓練受到很大的影響。經由中醫針灸科門診用針灸治療身上的 ” 激痛點 ” 後,上述症狀獲得了很大的改善,陳先生又可以重新規律的健身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楊潤指出:近年運動風氣盛行,大量民眾投入球類、健身、慢跑等運動的行列。但許多人運動久了漸漸發現一些運動傷害開始纏繞上身,包括:肌肉疼痛、身體緊繃、關節活動越來越卡等症狀。其實這些都與遍佈全身的「激痛點 (trigger point) 」有很大的關係。 ● 什麼是激痛點      激痛點也就是中醫所謂的 ” 筋結 ” 或 ” 氣結 ” ,成因多為肌肉過度使用與長時間姿勢不良所造成。上述原因會造成肌纖維收縮緊繃,形成一個類似 ” 打結 ” 的循環障礙區域,引起發炎進而產生疼痛。用手觸診可發現因緊繃而變成條索狀的肌肉中,有局部顆粒狀且按壓會引發劇烈疼痛的部位,就是激痛點存在的地方。 ● 激痛點造成肌肉機能退化,嚴重影響運動表現      中醫部針灸科楊潤醫師說,激痛點對肌肉影響非常多,包括肌力、爆發力與肌耐力的下降,還有柔軟度與關節活動降低,甚至運動平衡、協調能力減退,嚴重者還會造成姿勢與骨架異常變形。 ● 如何透過治療減少激痛點      楊潤醫師指出,目前主要治療激痛點的方式為針灸治療,由於治療過程安全且療效迅速,因此不僅在華人圈流行,近年甚至在國外蔚為風潮。楊潤醫師擅長利用針灸治療激痛點,直接用針灸針去 " 打開 ” 這些肌肉 ” 打結 ” 的地方。 ● 針灸治療激痛點主要療效:        1. 降低肌肉疲勞與疼痛感。        2. 放鬆緊張肌纖維、改善身體血液循環。        3. 降低運動傷害程度。        4. 促進肌肉活性、提升運動表現。        5. 改善關節活動度。      針灸科楊潤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健身民眾、校隊成員甚至國手定期來門診針灸減少激痛點,不僅只是治療也能夠提升運動表現,是身體健康的一種保養方式,這和汽車開一定里程數,需要定期進場保養的概念一樣。身體肌肉用久了,也要定期接受保養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楊宗元醫師提醒無預警的昏倒 有心臟疾病徵兆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一名 80 歲男性,最近幾個月經常無預警的昏倒過去,甚至走路到一半也會突然失去知覺。後來,到醫院求診,醫師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嚴重的心律不整,造成腦血管循環灌流不足,讓他經常不自主的昏了過去。      這名男性,過去只有高血壓病史,一向控制良好,身體也很健朗,平日也可務農,近日偶而出現頭昏的狀況時,並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出現多次的昏厥,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住院安排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是致命性的心室頻脈,正常人每分鐘心跳 60 到 100 下,他心室頻脈發作時可達每分鐘心跳約 180-200 下,於是幫他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心跳已恢復正常,症狀獲得改善,再也沒有暈厥狀況發生。      依不同的心律不整所造成的暈厥,部分病患需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甚至是心臟去顫器,協助維持正常心跳,但這些節律器會受電磁波影響,因而裝有這類裝置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和手機、微波爐等會發出電磁波的物品保持距離,以往心臟節律器一旦受到電磁波干擾,等同停電一般喪失功能,恐造成舊疾復發。      昏厥是指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及肌肉失張,一般很快會恢復知覺,較少遺留後遺症。但卻是一種疾病的徵兆,不可掉以輕心。昏厥最常見的原因是是心因性昏厥,包括病竇症候群 (sick sinus syndrome) 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或心絞痛)。另外心臟瓣膜疾病(常見的如主動脈狹窄)也是常見昏厥的原因。另外還有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是指當身體受到外來的刺激如疼痛、焦慮、情緒緊張或久站時,會有血管舒張的現象發生。這種反射現象經由迷走神經控制,讓心跳下降及周邊血管擴張,最終使得腦部灌流減少而昏倒。而腦血管疾病也會,例如頸動脈硬化或腦血管硬化而導致的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簡稱 TIA )往往是腦梗塞的前兆,也常常造成老年人暈厥。若是姿勢改變,也有可能造成直立性低血壓,人在站立時,大量的血液因重力作用留在下肢,人體經由身體的調節功能避免成血壓的降低。老人家因自主調節系統退化,當由臥姿改為立姿時,短時間內無法調適,會造成直立性低血壓(或稱姿勢性低血壓)。      一般說來,心因性的暈厥以及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多在幾分鐘內恢復神智,而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意識喪失時間較久,也可能伴隨有單側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等神經學症狀。民眾還是要就醫詳細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世榮繪心臟手術圖杏林一絕 兼具仁心仁術關心病人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世榮從醫逾卅年,一雙巧手救心之餘,每檯手術的繪圖記錄,是病歷也是展現精妙畫功的作品,堪稱杏林一絕,他公開分享手術房「武功秘笈」,卅餘幅畫作十五日起在醫院大廳展出到十二月廿日止。      謝世榮不僅仁心仁術兼具,難得結合藝術天份,用心為病人留下詳細手術記錄,無心插柳竟成就生平首次手繪圖像展,讓他又多了個「另類畫家」頭銜。臺中慈濟醫院長簡守信開展致辭指出,醫院是讓病人能更貼近醫療的地方,透過醫師彩繪精巧逼真記錄,傳遞關懷,實屬難得。謝主任病人陳女士也特地到場獻花,感恩醫師讓他從走兩步就喘到現在可以一次走好幾層樓。      心臟外科微創手術門檻很高,需要更多耐心與時間,但謝世榮一心為病人好,長期投入樂此不疲,在心臟外科領域創下多項記錄,除全臺首例主動脈加二尖瓣微創手術,更是國內首先完成「單一小傷口做主動脈瓣及二尖瓣兩個瓣膜手術」、「單一小傷口做三個瓣膜手術」的醫師。      五十七歲的謝世榮出身雲林土庫,國中畢業考上建中,後來就讀陽明大學醫學系。小時曾勤練書法的他,寫得一手好字,大學時受邀擔任社團美編達六個之多,他覺得是「很簡單的事」來者不拒,信手拈來彩繪加上工整字體,就成了美不勝收的海報,藝術創作成為他習醫生涯最大的樂趣。      心臟外科醫師在手術後都會留下病人治療記錄,謝世榮的記錄手稿不同於手術簡圖,他利用病歷空白畫出整個手術處理的細節,包括:心臟血管外觀、縫合方式、置換血管或瓣膜,甚至會補充小圖,用一枝鉛筆畫出器官比例、治療病灶,甚至動脈瘤的深淺厚度與透視感,這項天份運用在教學傳承與國際期刊投稿上,獲得高度肯定。      此次展出「期刊論文系列」呈現謝世榮致力將心臟手術做法改良得更簡單、更安全,造福病人的用心。其中,捲袖子縫合法 (Reversed sleeved graft) 因 1990 年代胸主動脈手術失敗率很高,謝世榮運用人工血管以捲袖子方式翻轉後,塞進主動脈縫合後拉出,對防止血管縫合後出血的效果很好,也提高了病人存活率,二 ○○ 五年發表在期刊「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廣為全世界醫師採用,期刊圖稿全出自謝世榮手繪,精緻程度足以媲美教科書。      同為心臟外科醫師的余榮敏主任說,有些手術方式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