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醫學新知]新知報報」標籤的文章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楊宗元醫師提醒無預警的昏倒 有心臟疾病徵兆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一名 80 歲男性,最近幾個月經常無預警的昏倒過去,甚至走路到一半也會突然失去知覺。後來,到醫院求診,醫師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嚴重的心律不整,造成腦血管循環灌流不足,讓他經常不自主的昏了過去。      這名男性,過去只有高血壓病史,一向控制良好,身體也很健朗,平日也可務農,近日偶而出現頭昏的狀況時,並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出現多次的昏厥,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住院安排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是致命性的心室頻脈,正常人每分鐘心跳 60 到 100 下,他心室頻脈發作時可達每分鐘心跳約 180-200 下,於是幫他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心跳已恢復正常,症狀獲得改善,再也沒有暈厥狀況發生。      依不同的心律不整所造成的暈厥,部分病患需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甚至是心臟去顫器,協助維持正常心跳,但這些節律器會受電磁波影響,因而裝有這類裝置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和手機、微波爐等會發出電磁波的物品保持距離,以往心臟節律器一旦受到電磁波干擾,等同停電一般喪失功能,恐造成舊疾復發。      昏厥是指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及肌肉失張,一般很快會恢復知覺,較少遺留後遺症。但卻是一種疾病的徵兆,不可掉以輕心。昏厥最常見的原因是是心因性昏厥,包括病竇症候群 (sick sinus syndrome) 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或心絞痛)。另外心臟瓣膜疾病(常見的如主動脈狹窄)也是常見昏厥的原因。另外還有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是指當身體受到外來的刺激如疼痛、焦慮、情緒緊張或久站時,會有血管舒張的現象發生。這種反射現象經由迷走神經控制,讓心跳下降及周邊血管擴張,最終使得腦部灌流減少而昏倒。而腦血管疾病也會,例如頸動脈硬化或腦血管硬化而導致的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簡稱 TIA )往往是腦梗塞的前兆,也常常造成老年人暈厥。若是姿勢改變,也有可能造成直立性低血壓,人在站立時,大量的血液因重力作用留在下肢,人體經由身體的調節功能避免成血壓的降低。老人家因自主調節系統退化,當由臥姿改為立姿時,短時間內無法調適,會造成直立性低血壓(或稱姿勢性低血壓)。      一般說來,心因性的暈厥以及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多在幾分鐘內恢復神智,而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意識喪失時間較久,也可能伴隨有單側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等神經學症狀。民眾還是要就醫詳細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世榮繪心臟手術圖杏林一絕 兼具仁心仁術關心病人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世榮從醫逾卅年,一雙巧手救心之餘,每檯手術的繪圖記錄,是病歷也是展現精妙畫功的作品,堪稱杏林一絕,他公開分享手術房「武功秘笈」,卅餘幅畫作十五日起在醫院大廳展出到十二月廿日止。      謝世榮不僅仁心仁術兼具,難得結合藝術天份,用心為病人留下詳細手術記錄,無心插柳竟成就生平首次手繪圖像展,讓他又多了個「另類畫家」頭銜。臺中慈濟醫院長簡守信開展致辭指出,醫院是讓病人能更貼近醫療的地方,透過醫師彩繪精巧逼真記錄,傳遞關懷,實屬難得。謝主任病人陳女士也特地到場獻花,感恩醫師讓他從走兩步就喘到現在可以一次走好幾層樓。      心臟外科微創手術門檻很高,需要更多耐心與時間,但謝世榮一心為病人好,長期投入樂此不疲,在心臟外科領域創下多項記錄,除全臺首例主動脈加二尖瓣微創手術,更是國內首先完成「單一小傷口做主動脈瓣及二尖瓣兩個瓣膜手術」、「單一小傷口做三個瓣膜手術」的醫師。      五十七歲的謝世榮出身雲林土庫,國中畢業考上建中,後來就讀陽明大學醫學系。小時曾勤練書法的他,寫得一手好字,大學時受邀擔任社團美編達六個之多,他覺得是「很簡單的事」來者不拒,信手拈來彩繪加上工整字體,就成了美不勝收的海報,藝術創作成為他習醫生涯最大的樂趣。      心臟外科醫師在手術後都會留下病人治療記錄,謝世榮的記錄手稿不同於手術簡圖,他利用病歷空白畫出整個手術處理的細節,包括:心臟血管外觀、縫合方式、置換血管或瓣膜,甚至會補充小圖,用一枝鉛筆畫出器官比例、治療病灶,甚至動脈瘤的深淺厚度與透視感,這項天份運用在教學傳承與國際期刊投稿上,獲得高度肯定。      此次展出「期刊論文系列」呈現謝世榮致力將心臟手術做法改良得更簡單、更安全,造福病人的用心。其中,捲袖子縫合法 (Reversed sleeved graft) 因 1990 年代胸主動脈手術失敗率很高,謝世榮運用人工血管以捲袖子方式翻轉後,塞進主動脈縫合後拉出,對防止血管縫合後出血的效果很好,也提高了病人存活率,二 ○○ 五年發表在期刊「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廣為全世界醫師採用,期刊圖稿全出自謝世榮手繪,精緻程度足以媲美教科書。      同為心臟外科醫師的余榮敏主任說,有些手術方式用文字

臺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醒用藥應規律 補吃藥須掌握「時間切半」原則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高血壓病人小張,雖經醫師開立降血壓藥處方,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他告訴藥師,因工作忙碌而常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趕緊補吃。謝蕙霞藥師立刻瞭解了病人血壓起伏不定的原因。他提醒有類似情況的病人,萬一過餐忘記吃藥,「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舉例來說,醫囑指示四小時吃一次藥,萬一超過兩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兩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      什麼時候吃藥、如何吃藥也是一大重點。謝蕙霞指出,為了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無論是飯前或飯後服用藥物,建議都要至少離用餐間隔半小時至一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部份病人除服用西藥,也常見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藥性衝突機率較低,還是建議相隔至少兩小時以上才安全。      搭配服藥的最佳夥伴是「適溫白開水」!謝藥師強調,牛奶、茶葉、咖啡都不適合,酒精飲品更是絕對禁止。每次服藥至少喝一百毫升以上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食物與藥物也會出現交互作用,例如「服藥期間合併食用柑桔類的水果」為例,柑桔類水果可能抑制部分藥物代謝,造成藥物血中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副作用或毒性發生風險,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生命。      臺中慈濟醫院設立藥師門診,保障用藥安全並協助病人建立正確用藥觀念。謝蕙霞藥師強調,「藥」使用恰當可以治病,使用不正確反而容易造成傷害,無論到醫院或藥局拿藥,都必須問清楚並了解服藥方式與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中國附醫與微軟齊心打造醫療4.0 守護全民健康 以AI開創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新未來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表示:「台灣具備世界一流醫療水準且健保制度完善,並擁有完整科技產業鏈做後援,可說是相當適合發展 AI 醫療。目前中國附醫 AI 門診服務項目已包含骨齡判斷、精準醫療以及各類醫療影像判讀,特別成立『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著重發展藥物研究與預防醫學,加速進入人工智慧醫療新時代,讓更多民眾受惠。」      微軟亞太區總裁賀樂賦( Ralph Haupter )表示:「亞洲作為 AI 發展的前哨站,在 AI 研發及應用落地方面擁有眾多優勢,因此,微軟在亞洲積極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 AI 發展,並提供技術資源加速實現 AI 普及化。此次與中國附醫的合作,整合微軟總部研究院以及台灣微軟的資源,希望集結世界頂尖的技術,協助台灣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標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自 2016 年起,本院積極推動 AI 科技的進程,邁向『人工智慧醫療』的里程碑,為造福更多病患,即設立『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特別聘請游家鑫博士擔任中心主任,而進一步與微軟合作,讓藥物研發、臨床試驗文件辨識與分析、智慧醫院發展得以加速推動,使 AI 深植醫療領域,讓本院正式進入醫療智能 4.0 的時代。」      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表示:「微軟的使命是幫助全球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都能實現更多、成就非凡。很高興這次能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將科技與醫療串聯,將微軟領先全球的開發技術與工具引入台灣,拓展 AI 在醫療產業中的應用。『產業 AI 化』一直是我們的目標,微軟將全力協助中國附醫於研發及管理層面創造新價值,共同為醫療產業的進步奉獻心力。」      負責此次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成立的游家鑫博士,在 2018 年透過科技部博士創新之星計畫,前往微軟美國總部研究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期間不僅學習到微軟學術圖譜的技術,也在微軟見識到充滿無限可能的 AI 演算能力,推動人類科技研究開花結果。特別是在美國期間觀察到治療肺結核的疫苗可用於治療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案例,更讓游家鑫博士決心將微軟學術圖譜技術帶回台灣,導入中國附醫,期望協助藥物研發並加速台灣生醫發展。

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提醒 無家族史也會得乳癌!早期發現免受化療之苦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早期發現乳癌病灶,大多不用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 97% ,大大降低死亡率!台中烏日一名 41 歲家庭主婦陳小姐,無乳癌家族史,半年來受到乳房疼痛所擾就醫,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表示陳小姐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良性纖維囊腫及鈣化點,進一步安排乳房 X 光攝影檢查,報告顯示左邊乳房有異常鈣化,採細針攝影定位乳房部分切除手術,術後發現鈣化附近有 0.15 公分的侵犯性乳癌,確診為第一期乳癌。陳小姐慶幸地說:「好險當初有鼓起勇氣來接受檢查,才能提早發現!」      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發現,有些女性摸到乳房硬塊或乳房疼痛,擔心檢查出來是癌症無法承受,反而會抱著鴕鳥心態拖到最後一刻,但延誤就醫只會讓病情惡化。此病人為早期乳癌患者,開刀手術後不用化療,只需接受放射線及口服荷爾蒙治療,搭配注射停經針,以抑制荷爾蒙的分泌來降低復發率。早期治療不僅預後反應良好,也能提高保留乳房的機率,更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台中烏日一名 39 歲會計王小姐,無乳癌家族史,曾至他院做健康檢查,發現疑似右邊乳房有約兩公分的纖維囊腫至門診追蹤。王小姐心想纖維囊腫一般不會是惡性,拖了三個月後才就醫檢查,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表示乳房纖維囊腫雖然不會癌化,但如果是纖維腺瘤則另當別論,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有纖維囊腫的體質,與一般人相比約有 1.4 ~ 1.8 倍罹患乳癌的機率。      此個案在觸診時有摸到硬塊,超音波檢查時腫瘤顯影不明顯,安排做粗針穿刺切片後確診為原位癌(零期乳癌),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內尚未轉移;乳房原位癌治療方式採乳房部分切除術後,安排放射線治療,免做化療,術後如同慢性病般,需長期口服副作用低的荷爾蒙藥物,目前恢復情形一切良好。      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表示罹患乳癌的女性大多無家族史,建議 35 至 70 歲之婦女,若未生育或哺乳時間少於一年半,就算沒有乳癌家族史,仍為高危險族群,可定期至乳房外科門診做檢查;如果是年滿 45 歲以上未滿 70 歲之婦女,或是 40 ~ 44 歲有二親等以內曾患乳癌之婦女,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面對乳癌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就能遠離對生命的威脅與侵害!

臺中慈濟醫院引進機器手臂啟用 手術精準度再升級!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紳漢高智感微創手術系統( Senhance )」設備包括:一座操作台、四支手臂,醫師坐在操作台手術,由護理人員協助機器手臂的定位及更換器械等。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指出,科技的進步讓手術精準度更升級,為病人提供多一種選擇。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在致辭時說明,這項系統除具備傷口小、失血少、恢復快等微創手術優點外,重點之一是高解析度的 3D 立體影像,以 4K 高畫質呈現,這正是臺灣之光李安導演拍攝電影「雙子殺手」需要的播映高規格,目前全臺電影院都沒辦法完整呈現。這台系統的畫面用更清晰的畫面清楚呈現人體器官,醫療品質當然會提昇,對病人的照顧做的更好。      醫療人員九月份前往義大利受訓完畢,由一般外科與大腸直腸外科跨科組成手術團隊,並持續累積臨床手術經驗。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目前已經完成包括:疝氣、膽囊切除、闌尾炎、大腸等手術超過廿例,病人術後都恢復良好。未來包括一些比較進階的肝臟、胰臟手術,或者婦科、泌尿科手術,機器手臂都可以有很好的應用。      余主任並透過畫面說明,手術系統提供「眼動追踪」功能,醫師戴著特殊 3D 眼鏡,憑直覺自然移動眼球,紳漢手術系統鏡頭就會自動跟隨聚焦在手術視野,在高解析度的清晰畫面下,配合先進的「觸覺回饋」( Haptic feedback ),醫師操作機器手臂進行手術時,得以更接近真實體驗,有助於提升手術安全性。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說,手術系統操作模式類似腹腔鏡,本來就熟悉腹腔鏡操作的醫師無縫接軌,很容易上手。外科醫師手術時間太長時,最怕手酸、會抖,透過機器手臂動刀,過程更省力,精準度更高。

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林建良醫師提醒 罹患糖尿病患者 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66 歲的陳女士罹患糖尿病 10 多年了, 10 月初進行抽血常規檢查後,便獨自開車回家,途中路經好幾個紅綠燈,等待時,陳女士覺得眼皮很重,很想睡覺,卻不以為意繼續開車,結果等紅燈等到睡著,被按喇叭才驚醒,最後硬撐著回到家。      陳女士嚇壞了,趕緊求助新陳代謝科林建良醫師,陳女士說,目前用三種口服降血糖藥控制血糖,自己的糖化血色素大約在 9% 左右,血糖控制一直不夠好,平時規則追蹤,回想上月退休前工作壓力大,加上平時同事間愛團購美食或是一起訂飲料,她又難拒絕,飲食控制困難,結果血糖越來越高,體重也越重,每次回診看到控制數值沒有進步,覺得很沮喪,自己就會在多吃一些甜食後,又暗自加一些血糖藥物。直到回診,林建良醫師告訴她,常規檢查當日,她的血糖只有 60mg/dl ,大呼真是太驚險了。      林建良醫師發現,因為需要空腹抽血,所以前一天晚餐後就開始禁食,陳女士一如往常,為了讓抽血數值好一點,晚餐特意提早到 5 點且又比平時分量少一半,隔天本來 7 點就要到醫院抽血,又因有其他事情耽擱,延滯到 11 點才到醫院檢查。算一算已 18 小時沒有進食,難怪血糖值這麼低。經過新陳代謝科林建良醫師解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當日想透過少食長時讓血糖值下降,卻身陷危險而不自知。      林建良醫師特別提醒,罹患糖尿病病程較久的患者,因為自主神經受損,低血糖症狀反應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糖化血色素高,也不表示不會發生低血糖問題,更危險的是患者血糖高低波動大。有些降血糖藥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低血糖風險反而高,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千萬不可以任意調整藥物劑量,是非常危險的用藥行為,做好自我管理並按時用藥、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不可掉以輕心 !

中國附醫研究團隊成果刊登頂尖期刊 應用皮秒雷射蜂巢透鏡逆轉光老化 治療皮膚問題新利器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由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與藥妝系助理教授、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醫師主持,並與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共同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將皮秒雷射應用於亞洲人面部肝斑之治療,研究成果證實在黑斑得到或可得到改善,同時於細紋與面部發紅也呈現顯著效果;對受到困擾的病人,可提供較安全、溫和或有效的長期控制方法,提升生活的品質與自信。      此蜂巢皮秒雷射系列研究陸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包含歐洲頂尖皮膚醫學雜誌 (JEADV) ,是目前全世界皮秒雷射應用於肝斑治療之研究發表中,頂尖的雜誌。張長正醫師表示,歷時數年進行效果與安全性試驗,包含檢測面部特徵的有效性與可信度建立、皮秒雷射於亞洲人標準治療模組與長期追蹤之膚質穩定度分析,或可產生較安全滿意的效果。      美容科主任張長正指出,一名 36 歲的婦女臉頰緩緩冒出棕色斑,且持續數年久久不退,試過許多美白產品卻效果不彰,終於來到我們美容醫學中心求診。肝斑與基因傾向有關,女性荷爾蒙與過度日照可造成惡化;團隊中的藥妝系暨研究所所長江秀梅教授指出,不分性別都可能得到肝斑,過去因為肝斑難以治療,採用了雞尾酒式的療法,包含對苯二酚、固醇類與 A 酸混合塗抹於臉上,雖然有效果,但長期使用下容易引起發紅、刺激等副作用,甚至停用後有反黑的風險,造成更嚴重的色素沉澱;近年在臨床也發現,肝斑的惡化可能與壓力大或空汙有關。      張長正醫師加以說明,各種雷射的機型也都有醫師應用在肝斑治療,然而根本原因在於肝斑難以痊癒,因此需要當成慢性病對待,溫和且長期維持在病人最滿意的狀態,以保養的態度給予協助。除了肝斑治療,皮秒雷射蜂巢透鏡針對敏感性肌膚,也能有良好、改善膚況、刺激膠原再生的效果。一位 23 歲大學生,過去常因熬夜、作息不正常、皮膚乾癢,敏感發紅。之前因為擔心雷射過度刺激皮膚反而惡化,以致遲遲不敢接受。但利用蜂巢透鏡皮秒雷射,副作用極低,隔天就能上妝上課;沒有過往雷射恢復期對敏感肌膚的不適感,順利完成治療。      皮秒是一兆分之一 (10-12) 秒,團隊中的林爾笛醫師表示,這種治療方式利用極短的脈衝時間,搭配繞射透鏡陣列 ( 俗稱蜂巢透鏡 ) 重新點狀分布雷射,誘導雷射光分解效應 (LIOB) ,達到次細胞程度的作用與真皮層重組與修復,最終或可產生持久且較安全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婦產科廖韻涵醫師說明採用-陰道雷射-降低更年期不適現象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秀鳳 ( 化名 ) 剛停經兩年,更年期才出現的熱潮紅,情緒不穩又失眠的她,偶爾先生要求同房,秀鳳卻感覺到下體撕裂感,乾澀的陰道讓她屢屢拒絕同房,坐在婦產科門診椅子上,她講述著整個更年期的不適感與失落感。      原發性的更年期或接受手術摘除卵巢的續發性更年期,身體因為卵巢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造成血流灌注與陰道分泌作用減少、黏膜上皮的型態改變、乳酸菌減少與 pH 值上升。延伸出來的症狀如陰道乾燥 (27%) 、陰道易敏不適或搔癢 (18.6%) 、陰道分泌物 (11.1%) 、排尿障礙 (5.2%) 、性交疼痛 / 性交困難 (10%) 、頻尿 (16.5%) 、尿失禁 (10.4%) ,這些不適感即稱停經後生殖泌尿道症候群 (GSM, 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 治療方式有      1.  非藥物治療包含:性行為心理諮詢,撐開器,減輕壓力治療      2.  非荷爾蒙產品:陰道保濕劑或潤滑劑      3.  處方藥物包含:口服女性荷爾蒙,經皮吸收荷爾蒙,陰道局部荷爾蒙 * 新型治療選擇:陰道雷射 ( 二氧化碳型 , 鉺雅鉻型 ) ,電波治療 停經後生殖泌尿道症候群 (GSM) 治療方式以女性荷爾蒙為首選,雖然口服藥物對於陰道乾澀與性交疼痛有明顯幫助,但考量到癌症風險與安全性,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以陰道局部荷爾蒙為主。針對乳癌患者,則建議以非荷爾蒙藥物來治療。 - 陰道雷射 -        近年來,陰道雷射的詢問度愈來愈高,對於治療停經後生殖泌尿道症候群漸漸流行,此方法兼顧局部治療及非賀爾蒙藥物的安全性。它的原理以二氧化碳型的陰道雷射來說,以雷射光束汽化剝離老舊黏膜組織,利用熱能刺激黏膜下層膠原蛋白、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增厚,恢復陰道黏膜健康的狀態。      在歐美研究報告指出,產後婦女和停經婦女面臨的陰道乾澀困擾,若以滿分 10 分代表最嚴重程度,雷射治療前平均為 8.3 分,僅接受一次的雷射治療,能減為 5.5 分,兩次的治療變成 3.4 分,三次的治療變成 2.7 分,其他灼熱、搔癢感、性生活疼痛皆有獲得改善。      婦產科廖韻涵醫師說陰道雷射可以改善陰道乾澀、灼熱及搔癢感,使更年期的陰道酸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洪崇文提醒 影像影示腫瘤切勿慌 應再確認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近期早晚涼冷、中午炎熱溫差太大、空氣品質不佳,不少有喘、胸悶、呼吸困難、咳嗽症狀的民眾至急診就醫,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已超過 10 年的 65 歲郭先生,疾病史合併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近期因喘、呼吸困難至急診就醫,經 X 光顯影發現郭先生右肺處有一腫瘤,由胸腔內科收治住院,以進一步檢查及病情之控制。      郭先生經過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洪崇文進一步檢查投藥後,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及改善,腫瘤也隨之消失不見,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洪崇文表示,患者為長期慢性阻塞性肺病致肺組織或肺動脈及其分支發生病變,所引發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肺心症 (Cor-pulmonale) ,以致血液回流不好,導致上肺葉與下肺葉中間裂縫間積液形成為腫瘤,又稱為幻影腫瘤;幸好,用藥處置 3-4 天後,影像的腫瘤即消失,讓患者、家屬虛驚一場。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洪崇文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時間並慢性、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導致的原因常見有抽煙含二手菸 ) 、空氣污染、感染、過敏、職業暴露、老化的肺臟 … 等,好發於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包含「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種疾病,因此,患者常有喘或呼吸不順暢、咳嗽的現象,而且容易隨著年齡增長而病情日亦嚴重。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洪崇文提醒民眾,季節交替氣候轉變、空氣品質不佳,都可能誘發民眾呼吸管道產生敏感的反應,建議外出時帶上口罩加以防護與保暖,如已經有喘、胸悶、久咳症狀反覆且沒有改善的民眾,建議至胸腔內科由醫師評估診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藥物治療。

年輕女健身教練骨盆腔長滿巨大卵巢畸胎瘤 恐致不孕 茂盛醫院「3D單一切口微創腫瘤切除手術」神刀摘除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31 歲的未婚健身教練邱小姐因骨盆腔長滿 5 到 10 公分的巨大卵巢畸胎瘤,一直毫無知覺的她,去年 5 月發現自己在運動時雙臂用力,陰道就馬上出血,於是趕緊就醫。經主治的茂盛醫院婦產科林于翔醫師採取「 3D 單一切口微創腫瘤切除手術 ( 單孔腹腔鏡手術 ) 」,成功摘除畸胎瘤之外,手術傷口藏於肚臍內,皮膚完整無傷疤,亦不破壞肌肉組織。故病人術後恢復快,休養 1 個月後立即返回健身中心,繼續擔任教練工作,未來也能放心參加健美比賽!      醫師指出,「 3D 單一切口微創腫瘤切除手術」的費用大幅精省,更是運動員、未婚或愛美女性的救星!」年輕女健身教練運動後陰道出血,嚇壞就醫邱小姐是個健康漂亮的陽光女孩,今年 31 歲的她單身未婚,平時熱愛運動,曾在澳洲打工度假了 2 年。因為很喜歡美的體態,當時她跟澳洲老師學了 1 年的健美,回國後投入健身教練工作也已 4 年多。去年 5 月,她發現自己運動時做拉背動作,陰道竟然馬上出血!不曾發生這種情況的她,健康情況良好,爾後又經歷過 1 、 2 次,只要做上肢運動、雙臂用力,陰道就會出血的狀況!邱小姐不但嚇壞了,也很害怕以後會不孕,於是趕緊就醫。跑了 3 、 4 家診所之後,最後選擇了以治療不孕症聞名的茂盛醫院就診,起先就診於不孕科的林秉瑤醫師,她也覺得有異,故再轉介給專精婦科疾病的林于翔醫師來治療邱小姐。 骨盆腔長滿 10 公分巨大卵巢畸胎瘤,恐致不孕     茂盛醫院「 3D 單一切口微創腫瘤切除手術」神刀救援      邱小姐先做超音波檢查,茂盛醫院林于翔醫師立即發現:她的骨盆腔長滿卵巢畸胎瘤,大到無法分辨是左邊還是右邊?林醫師說:「因為卵巢畸胎瘤會破壞卵巢,並可能提早更年期,甚至進而影響生育能力、導致不孕,所以他建議儘快進行手術切除。但傳統的開腹手術,傷口會在 8 至 10 公分之間,傷口很大,也會傷到肌肉組織。」尤其是屬於核心肌群的腹直肌一旦受傷,肌力會變弱,將大幅影響運動表現,皮膚也不美觀。身為健身教練的邱小姐非常了解這一點,所以再三拜託林于翔醫師避免用開腹手術的方式,而且傷口要愈小愈好。      茂盛醫院婦產科林于翔醫師無法給邱小姐保証,只能承諾在腹腔鏡伸入腹腔後,看她的卵巢畸胎瘤實際分佈狀況,才能決定手術方式。結果發現:邱小姐的最大卵巢

病態性肥胖致中風 切胃減重找回健康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從小胖嘟嘟,長大體重破百卻仍長期大吃大喝,男子三十出頭就中風偏癱!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進行胃袖狀切除減重,病人半年瘦四十多公斤積極運動養生找回健康。李旻憲提醒勿輕忽病態性肥胖與高血壓嚴重性。      林先生從小胖嘟嘟,人稱「小胖」,體重一百一十公斤時健檢發現血壓高達 200 ,他也毫不在意,仍常聚餐吃到飽。沒想到卅三歲就中風,持續復健五年,但體重反而增到一百廿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簡稱 BMI )達 36 ,身體沈重又行動不便,愈來愈封閉,才接受減重手術。      術前系列檢查,林先生血壓、血脂、膽固醇與肝指數都爆表,並有肝硬化跡象。李旻憲主任手術中發現,林先生的胃撐得比一般人大兩倍,團隊術後追踪指導,林先生六個月瘦四十六公斤, BMI 回到 22.2 的標準區間,不必再服用高血壓藥。      李主任指出,國健局肥胖定義是 BMI 大於等於 30 ,臺灣統計顯示,四成人有過重問題,其中 15-18% 為肥胖, 8-10% 屬病態肥胖。病態性肥胖是導致健康惡化主因,解決肥胖就比較不必擔心後續因肥胖引發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 BMI 未達 30 ,如為大肚腩的中廣身材,仍應特別注意,因為『中央型的肥胖』意味著內臟被包在油裡面。」李旻憲說明,目前已證實內臟脂肪會讓胰島素接受體的敏感度下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大增,此外,內臟脂肪還會增加乳癌與大腸癌風險,也容易導致脂肪肝,這又是肝癌、肝硬化的危險因子。      李旻憲表示,中廣身材病人接受減重手術,可以將內臟脂肪消除八到九成,以林先生接受的「胃袖狀切除」手術為例,是以腹腔鏡手術將胃大彎作袖狀切除,保留約 100 毫升胃容量,減重比率可超過體重的 65 到 70% ,達到脂肪減低、體重下降,提高胰島素接受體敏感度目標,緩解病情甚至可能不必再吃藥、打針。      現年四十一歲的林先生,感謝「貴人」李旻憲主任幫他成功減重,才能擁有不同的人生,目前以走路、爬樓梯與仰臥起坐等運動,朝更健康的自己邁進,他語重心長提醒:年輕人「有本事讓自己胖,就要有本事承擔肥胖後果,與其承擔失去健康的惡果,不如好好瘦下來。」

6旬伯走路「像打醉拳」 竟是肺癌轉移腦部 好神刀助消滅腦瘤奏效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台中 62 歲余先生咳嗽有痰症狀超過半年,加上近來常頭暈、走路不穩,家人形容「像是打醉拳」,經就醫診斷,切片證實竟是肺腺癌末期,且癌細胞隨血液轉移至腦部與肝臟,以致於壓迫腦神經導致行動失調,為免腫瘤增大,患者接受「好神刀」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腦腫瘤完全消失,同時搭配化療,肺腺癌良好控制中。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表示,余先生過去有抽菸習慣,也有癌症家族史,最近半年多來因咳嗽有痰,加上頭暈、走路偏向一側等症狀,家人都很擔心,因此決定赴醫檢查,沒想到竟確診為肺腺癌末期,讓全家人宛如晴天霹靂,且癌細胞更轉移至腦部和肝臟,腦內出現兩顆約 1 公分大的腫瘤,不過患者收拾心情,積極配合治療,目前已可行走自如,肺部原發腺癌及肝癌腫瘤也控制得宜。      鍾娜娜強調,轉移性腦瘤是所有腦內腫瘤中最常見的型態,其中,肺癌更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轉移到腦部的癌別,其發生率約 30% 至 40% ;一般而言, 2 公分內的單顆轉移性腦瘤通常可以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受到控制,若大於 2.5 公分的轉移性腦瘤,則會建議先以手術切除,再輔以放射治療,如腦腫瘤為多發性造成臨床症狀,則建議給予全腦放射治療。      考量該患者當時已有多重轉移,雖然腦瘤約 1 公分,但分別位於大腦及小腦,其身體狀況並不適合手術治療,而且肺癌基因檢測並無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療效不佳,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故經與患者溝通後,選擇接受「好神刀」 (Halcyon) 放射治療,追蹤治療效果十分正面,讓患者與醫療團隊都感到非常振奮。      鍾娜娜指出,「好神刀」並非實體可見的「手術刀」,而是用於放射治療的「快速全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治療前僅需 15 秒即可完成腫瘤部位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再透過 AI 人工智慧,精準判讀腫瘤位置,執行放射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大幅降低到 100 秒內,不僅減少輻射影響範圍,使副作用減少,也可大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增加舒適度。      余先生經連續治療 10 天後,追蹤磁振掃描影像檢查顯示腦部腫瘤已完全消失,頭暈症狀也大幅改善,步態恢復正常,讓家人寬心不已,笑說:「終於不會再打醉拳了」。      但鍾娜娜也提醒,雖然患者在診斷出有轉移性腦瘤時,在期別上屬於癌症末期,但臨床上仍有不少案例經適當

精油洗澡乾癬加重 臺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醫師提醒籲勿自行停藥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54 歲陳女士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病人,因皮膚脫屑起紅疹,手指關節腫脹、手肘變形等症狀,接受臺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林亮宏主任治療半年,經生物製劑順利抑制發炎,乾癬面積從原本超過百分之五十,縮小到百分之十以下,皮膚不再脫屑、關節炎也穩定未再變形,病情獲有效控制。      陳女士病況穩定後自行停藥,並聽信洗澡機加精油能發揮保養皮膚效用,持續三個月天天洗精油澡,結果病灶不減反增。      看到陳女士的乾癬病灶惡化,林亮宏頻頻搖頭,他表示,治療乾癬藥物愈來愈進步,像陳女士這類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病人的治療方式不少,有口服免疫調節劑、A酸等抗發炎藥物,或合併照光治療等,如果皮膚或關節沒有改善,還有生物製劑可供使用,改善乾癬症狀效果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林主任指出,乾癬病因是因自體免疫系統處於異常狀態,病人皮膚過度清潔或使用精油等化學成分,將導致油質分泌出問題,進而引發紅疹、脫屑並產生搔癢,一旦皮膚被抓傷,會造成身體啟動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反覆攻擊皮膚甚至關節的惡性循環將擴及全身。      他提醒乾癬病人,不要自行停藥,不可過度清潔讓皮膚損傷,建議用清水或一般中性的清潔液、肥皂洗滌,進行皮膚保養即可。

中山醫大耳鼻喉科黃承楨醫師 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中耳炎 解決患者困擾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64 歲台中陳小姐,於 2019 年 7 月,斷斷續續耳漏數個月,聽力覺得變差。先於一般診所就診,發現耳膜破洞,於 2019 年 8 月轉診至本院治療。內視鏡檢查發現左側耳膜破洞約 20% 併耳漏,診斷為慢興中耳炎併耳膜穿孔。經藥物治療後無改善,於 2018 年 8 月 25 日接受人工耳膜搭配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術中不需剃頭髮,術後外觀無傷口,不需綑綁包紮及換藥,無任何耳朵麻木及不適感。 2018 年 9 月追蹤顯示耳膜完整修補,聽力檢查顯示聽力正常,生活再也沒有耳漏的情況。      中耳炎為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 4 大症狀包含:持續耳漏、聽力障礙、耳鳴、及少部份旋暈的情形。原因是中耳腔發炎,就會形成分泌物,分泌物阻隔聽力傳導,就會出現重聽、耳悶、耳鳴的現象。如果不治療,分泌物就會造成耳膜破洞,接著出現耳漏的症狀。如果侵犯內耳,就可能出現旋暈的情況。在治療方面,起初會給予口服抗生素或耳滴劑。經藥物治療後,依舊鼓膜穿孔或持續耳漏患者,就必須以手術修補,常見手術方法有 2 種傳統顯微鏡手術或內視鏡微創手術。 傳統顯微鏡手術      由於外耳道是彎曲的 S 形構造,傳統手術視野會受到外耳道的遮蔽。如果要克服遮蔽的視野,術前就必須耳後剃頭髮,術中還必須從耳朵後方切開,傷口大小約 5-6 公分。由於傷口較大,為了避免術後出血及傷口血腫發生,就必須頭部綑綁一晚,因此常造成術後頭部悶塞感。此外,患者常常抱怨傷口有麻木感及疼痛感。 內視鏡微創手術      藉由耳內視鏡及電視系統,就可以克服耳道彎曲遮蔽視野的問題。原理是將內視鏡深入耳道內,遇到彎曲的耳道可以轉彎,如此視野不受到耳道的影響,因此病患不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傷口。耳內視鏡傷口微小,約 1.5 公分上下,因此術後不必頭部綑綁,大幅降低頭部悶脹感,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由於傷口微小,病患可以不住院,門診手術即可。      常有患者詢問,是不是可以連 1.5 公分的傷口都可以沒有?答案是有的。近年來,組織修補移植物已運用在許多手術,包含疝氣、腦膜修補等外科手術,組織修補移植物同樣也可以運用在耳膜上。運用耳內視鏡系統與耳膜修補移植物 ( 人工耳膜 ) ,可以在外觀完全無傷口下,不需拆線及換藥,就可以修補破洞的耳膜。成功率可以達到 9 成 5

晚期乳癌患者一大福音 採用口服標靶CDK4/6抑制劑 病情穩定控制

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   /   記者朱德清   / 採訪報導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患者將突破 1.5 萬人大關。依照乳癌可分為 4 大類型,其中「荷爾蒙受體陽性、 HER2 陰性」患者佔比超過 6 成,過去晚期乳癌原本第一線治療選項僅有荷爾蒙治療與化療,但近年醫學發現癌細胞增生與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激酶( CDK )增生有關,最近幾年的幾個第三期臨床試驗都証實其療效,但價格昂貴。口服標靶 CDK4/6 抑制劑於十月一日納入健保給付 ( 專案申請通過可健保給付 ) ,為晚期乳癌患者帶來一絲曙光。      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內分泌外科姚忠瑾主任兩年前診治一位 40 歲陳女士,經過詳細檢查發現,陳女士的癌細胞已蔓延雙側腋下淋巴及肺轉移,確診罹患乳癌第四期,卻因腫瘤過於大而先以前導化學治療,後進行乳房切除,術後為顧及陳女士的日常生活規劃,評估建議使用口服標靶 CDK4/6 抑制劑搭配抗賀爾蒙治療,從開始服用藥物 3 個月後影像報告顯示腫瘤縮小超過 30% ,至今近兩年的時間,病況仍稳定控制中,對比化學治療副作用的降低與減痛效果,患者生活品質明顯大幅提升。      針對晚期轉移的患者,全身性治療對於穩定病況更為重要,像是 CDK4/6 標靶藥物即是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 HER2 陰性」的全身性治療選擇,對比於過去單獨使用抗荷爾蒙藥物,合併 CDK4/6 抑制劑,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增加近 14 個月,達到 27.5 個月,三年半的整體存活率可達 70% ,大幅提升 24% ,並且呈現平穩延長的趨勢,目前 CDK4/6 抑制劑已納入健保 ( 專案申請通過可健保給付 ) ,相對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內分泌外科姚忠瑾主任也提醒所有的乳癌復發患者,第四期不等於末期,只要積極並定期回診治療,可將病情穩定控制,別輕易放棄。